由Thomson Reuters计算并公布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作为评价学术杂志的引用率及影响力的量化指标,虽然受到中外学术界多方面多角度的批评,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至少,目前尚没有另一个足够客观公允的指标可以取而代之。可以说,Thomson Reuters搞的影响因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点子,为该公司带来的应是巨大的利润。不少的出版商或出版家眼睛都盯着影响因子,有一些人甚至削尖脑袋想方设法提高他们所办杂志的影响因子,例如多发综述及不计入统计基数但有人引用的短评等等。我认为这些是邪门歪道,这也正是影响因子被人诟病的地方。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三大杂志(J. Exp. Med., J. Cell Biol.和J. Gen. Physiol.)近年受到大批新杂志的挑战,其编者去年连续发文挑影响因子的毛病,但始终改变不了各国学者和学术评价机构对影响因子的重视。看来,撼山易,撼影响因子难。
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Alan Fersht在2009年4月2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最有影响的杂志:影响因子和Eigenfactor”(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mpact factor and Eigenfactor)一文。他的主要观点是,评价杂志的影响应当同时看总引用频数及影响因子,并取其平衡。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可以说讲出了我和其他不少科学家的心声。他举的三个例子我觉得挺有意思,因此特别写出来给大家参考:只发表1篇论文但影响因子为100、发表1百万篇论文影响因子为0.1而总引用频数为100000以及发表5000篇论文影响因子为10的三份学术杂志,最后一份可能最有影响。
最近Web of Science在他们的统计项目中增加了几个新指标,包括五年影响因子、Eigenfactor评分(Eigenfactor Score)及Influence评分(Influence Score)。其中后两项是由华盛顿大学一组学者根据Thomson Reuters提供的原始数据而设计的评价杂志总价值(total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community)和过去五年的平均影响力(average influence of each of its articles over the first five years after publication; 相当于五年影响因子)的指标。虽然我对Influence Score剔除对同一杂志其他论文的引用并不认同,但它仍不失为对影响因子的一个补充。当然,学术界对此是否接受,仍需拭目以待。Alan Fersht注意到,根据Eigenfactor,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依次是Nature、PNAS、Science和JBC,而且这四份杂志把其他杂志远远地抛在后面。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PNAS和JBC发表的论文基数较大,因此它们每年所发表的顶尖论文(例如引用频数在100以上)的绝对数,一定不少于Cell。尽管影响因子的地位仍然撼动不了,但至少可以体会到,即使Thomson Reuters也认识到他们所计算的两年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因此增加了五年影响因子和两个新的评分。换言之,单用影响因子来评价学术杂志的影响,确有很大的不足。我认为,我们不必过于追求Nature、Science和Cell,中国内地如果有100个研究组能够经常在JBC一类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就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