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大尺寸组织重建的同步生物3D打印方法
78 Synchronous 3D Bioprinting of Large‐Scale Cell‐Laden Constructs with Nutr.pdf
【背景】组织/器官内的血供系统,为组织提供了必须的营养及代谢交换。而组织体外重建时当尺寸>200μm,就会超出营养/氧气的扩散极限,需要构造营养网络,避免内部营养输送不畅。目前体外重建最常见的思路是直接打印载细胞多孔结构(从以前的多孔支架打印发展过来),然而由于水凝胶强度弱,导致多孔结构易坍塌,尤其当尺度突破到cm量级时,内部多孔结构很难有效保持(图1A)。
为了在大尺寸组织中构造出有效的营养输送网络,我们提出了同步打印策略:即打印单元是一半是载细胞墨水一半是牺牲墨水的水凝胶丝,打印时牺牲单元也能起到支撑,避免打印时的坍塌,待牺牲墨水去除后,即可获得高质量流道网络(图1B)。据此我们实现了超过1cm尺寸活性结构的制造,结构具有高保真度的同时,保持了完整有效的流道网络,促进了细胞在大尺寸结构内发生类体内生长行为,如伸展、迁移、连接及组织新生等。
图1 A) 直接打印载细胞多孔支架及存在的问题 B) 我们设想的载细胞墨水与牺牲墨水同步打印策略及相应的优势
对于同步打印策略,载细胞墨水和牺牲墨水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GelMA是Gelatin的改性物,生物/理化性能上有诸多相似性。因此,借助于Gelatin和GelMA共同的可逆温敏交联特性及GelMA的永久光交联特性,以及它们优越的生物性能,GelMA/Gelatin是作为载细胞材料/牺牲材料完美的同步打印材料组合。
为了实现同步打印GelMA/Gelatin,制造含有流道网络的结构,我们设计了二合一喷头,基于二合一喷头的营养流道同步打印策略分三步,如图2所示。第一步:将预凝胶化的明胶和GelMA分别通入二合一喷头,挤出一半明胶一半GelMA的丝,制造冷凝化临时三维结构;第二步:将临时结构置于蓝光下,永久光交联固化GelMA,定型结构。第三步:将打印结构放置在摇床上,37℃环境下动态培养,随之明胶溶解,流道网络形成,如图3所示。由于打印过程使用的是预凝胶化墨水,因此同步打印策略可以打印低浓度墨水,使制备的结构具有更高的孔隙率,更利于细胞的生长。
图2 营养流道网络同步打印策略原理
图3 同步打印流道网络结构实物图
通过调整不同的明胶和GelMA流量配比,可制备不同尺寸的流道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控制不同明胶和GelMA流量配比,制备不同尺寸的流道网络结构
此外,同步打印策略中,由于载细胞墨水和牺牲墨水相互协同作用,相互增强了各自的可打印性,能够容易的实现复杂结构的打印。同时,由于实体结构的自支撑效应,可打印具有较高保证度的三维复杂结构,且在结构内的流道网络保持的较好。如图5,6所示。
图5 二维复杂营养流道网络结构打印
图6 三维复杂营养流道网络结构打印
为了模拟生物体内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组成多样性,我们还模拟制造了多细胞或多材料组织结构。如图7,8所示,采用多合一喷头装置,可以切换多种载细胞材料与牺牲材料进行同步打印。打印时,选择性的通入目标载细胞材料,同时通入牺牲材料,可以打印出含有流道网络的多组分组织结构体。
图7 多组分流道网络结构打印原理
图8 多组分三维营养流道网络结构
为了验证营养流道网络的有效性,能促进大尺寸组织结构的功能化,我们打印了含流道网络的大尺寸载细胞结构体(10 mm × 10 mm × 10 mm),并观察结构体内的细胞生长状况,如图9,10所示,细胞在流道网络结构内逐渐伸展、迁移并连接,验证了流道网络的传输营养/氧气的有效性。
图9 培养第7天时,成骨细胞在流道网络结构内逐渐伸展并连接
图10 培养第7天时,内皮细胞在流道网络结构内逐渐伸展并连接
同步生物打印策略简单实用有效,促进了细胞的存活、伸展、迁移、连接及组织的新生等一系列类体内细胞生长行为。同时,载细胞墨水和牺牲墨水相互协同作用,增强了各自的打印性能,使得复杂结构的制造更加容易。而且,采用多合一喷头,可实现含流道网络的多组分结构的打印,使得多细胞或多细胞外基质的组织结构制造成为可能。此外,这种同步打印策略可以扩展至其他生物性能更优越的材料,如F127/胶原蛋白,F127/基质胶等。
相关论文“Synchronous 3D Bioprinting of Large-Scale Cell-Laden Constructs with Nutrient Networks”近日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杂志上。第一作者为邵磊博士生,通讯作者为贺永教授,浙二医院的项美香教授,高庆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hm.2019011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