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三:建房(上)

已有 3568 次阅读 2015-12-22 09:1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691024日,我们学校的一百多位老三届同学,集体安插到普格县两个公社的十来个生产队中,成为插队知青。

这十来个生产队中,有的生产队,社员多,田地也多,安插的知青就多。社员少,田地也少的生产队,安插的知青也少一些。知青安得少的生产队,大致有四五位。知青安得多的生产队,就有十多二十位。

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就安插了20位知青。

知青下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吃住。

吃的问题,还比较好办。由于是集体插队,就先开一个大灶,支一口大锅,生产队先借点粮食蔬菜、油盐柴火,就有得饭吃了。

比较恼火的是住的问题。生产队哪有空余的住房呢?于是,首先想到的就是生产队的公有房屋,一般是生产队的保管室,就是仓库。把仓库里的粮食、物品归顺一下,临时支起几张通铺,男女用竹篾席隔开,就行了。

也有的生产队,库房不大,或者实在没有住房,知青住的就恼火一点。

我们几个男知青住的,是一个老羊圈的楼上。楼下原来是羊圈,关了几十只羊。后来,修了新羊圈,老羊圈就被废置了。知青来了,正好当住房。

我们在老羊圈的楼上住了好几个月。地方倒是宽敞,就是跳蚤特别多,进屋一会儿就被咬得一身疙瘩。这是羊圈后的必然结果。后来,去要了一点敌敌畏,喷洒在地上。搞了几次,就好得多了。

但是,这毕竟是临时住房。要让知青安在农村,还是要建住房的。何况,上面是为知青住房拨了建房款的,每人50元,要用得其所的。

于是,生产队开始了知青住房的建设工作。

首先是选址。

我们的住房,选在溪水旁,溪沟对面就是生产队的晒坝和粮食仓库。溪水是从大山上面流下来的,清水常年不断,洗菜淘米,洗衣沐浴,都方便。溪沟上游一点,有一股泉水从砖窑边坡坎上流出。拿块木头,挖成槽,打进泉水下方,泉水就顺着木槽流出来。要不了一会儿,接在下面的桶就满了。这就是我们的饮用水了。

其次是规划。

知青住房,是修成长条形的一字平房,平房前面是一个小平坝,坝坎下面就是溪流。平房后面是我们知青每人两分的自留地。一栋平房有七八个房间,房间的门统一朝坝开。房间的开间约3米,进深约5米。前面的门都开在房间右边,后面的窗开在正中,有窗板可以开关窗户。有的房间是当中用土墙隔成两间,中间只留一个门的空间,供人进出,类似于套间。这种套间主要是用于两人共同开伙的两人灶知青群体,前面一间是厨房,后面一间是二人寝室。有的房间没有当中的隔墙,是一个大间。这主要用于三人以上共同开伙的知青灶群体,一间作为寝室,另需一间作灶房的。每个房间上面,还安放了梁木,准备以后在梁木上做楼,储粮存物的。

再次是备料。

知青住房,是土墙房。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当时农村中砖房极少,我所在的整个生产队,没有一间砖房,全是土墙房。土墙房中,屋顶是瓦的瓦房和屋顶是草的草房,大约各有一半。当时,生产队建有一座砖窑,主要是烧瓦。所以,知青住房的土墙是自己舂,瓦是生产队烧。这不成问题。

重要的问题在于:建房要木料啊!

土墙房子,不但可以舂出平墙,而且可以直接舂出山墙,就是在下面的平墙上,舂出上面的三角形墙体。在三角形的山墙上,按一定距离,横向敷设檩木;再在檩木上面,钉上纵向的椽木,在椽木上面盖瓦。这样,就不需要木制屋梁了。但是,梁木、檩木、椽木,还有吊檐、过门板、过窗板(舂土墙时,门、窗都是预留了空间的。在舂预留门窗上方的土墙时,要在预留门窗上方的两端墙上,搭上一块厚实的木板,以支撑上方的墙体。这就是过门板、过窗板)。需要的木料也不少啊!

木料哪里来?首先要砍树。生产队是没有几棵大树的,山上的老林里面,大树倒是多得很,但那是国家的。所以,要砍树,首先要到公社开证明,到县林业局、森林管理所办理伐木证,同时缴纳伐木费。伐木费缴纳多少,是和所要砍伐的木材方量成正比的,砍得越多,缴得越多。好像当时有政策,知青建房,不用缴伐木费,但是,伐木证还是要办的。

然后,是进山伐木。在这方面,生产队就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

进山伐木,不是一个两个人去,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回来的。进山,第一要砍树,第二要把砍下的树,用大锯改成各种木材。如较粗的梁木和檩木,板材又有厚实的寸板和较薄的分板,等等。改好的木材,还要一批批从山里面背运回来。所以,起码是十来个人以上的、半个月左右的集体行动。要带上各种工具,如斧子、大锯、抓钉、钢锉(用来锉快锯齿的);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如被盖衣物、锅碗瓢盆、油盐米菜,等等。

进山伐木,一般是在秋收秋种结束后的11月。早了,田头活路还没有做完。晚了,山里面就冷了,人遭不住。伐木的地方,是早就踏勘好了的。于是,在11月的一天上午,队里的十几个精壮男劳力,一人一个背夹,背着各式工具和生活用品,在妻儿亲友的告别声中,踏上进山的小路。这一去,要半个多月才回得来啊!

说明:照片由当年的同队知青老潘提供,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945036.html

上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二:打干田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四:建房(下)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3 胡文政 冯大诚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