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忆大学四年之一:大学的图书馆

已有 2265 次阅读 2017-10-22 16: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是197810月,到西南师范学院报到,读地理系本科的。

在高考被录取之前,我在四川L州的P县生活了8年:两年多的知青生活,五年多的山村小学教师生活,深切体会到了一个山区小县中,物质生活的艰苦和文化生活的贫乏。

到学校后,首先吸引我的是图书馆。当时,书籍的多少和资料的丰富,是一个学校科研教学实力的重要表现。所以,高校都重视图书的购置和图书馆舍的建设。

学校的图书馆,建在一个小山丘顶上,前面是一座大楼,后边是存有数百万册图书的书库楼,前后楼之间有中间通道连接。

据说,学校的这个图书馆,是在文革即将开始的1965年建成的。

后面的书库楼有六七层,上下楼层之间,有小铁梯连通。每层楼的中间是一条较宽的主通道,主通道两侧又分出不少较窄的次通道。次通道的两侧是书架墙,书架墙有近两米高,分为七八层,每层都放置了不少书籍。各种书籍都是分类放置的,在每条次通道的入口处,都有醒目的放置图书的分类范围标记,方便读者按书籍索引对号进入取书。

前楼是图书馆大楼,中间的主楼是四层,两翼的侧楼是三层。大楼底层是图书馆的办公和采编区,二楼和三楼是各种阅览室:现刊阅览室、过期期刊阅览室、文科学生阅览室、理科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和报纸阅览室,等等。不同的阅览室里,摆放着相应的阅览物。现刊阅览室里,陈列了当年出版的最新期刊,足有数百种刊物。在过期期刊阅览室里,则陈列着之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版的各种期刊。阅览室空间宽大,两侧是高大的玻璃窗,上方悬吊着日光灯和电风扇,室内明亮透气。阅览室里放置了桌椅:阅览桌很大,可供十人同时摊书阅读。每间阅览室放置了十几张阅览桌,可供上百读者同时看书。进入阅览室,要向门口的管理人员出示学生证,凭学生证换取阅览牌,才能进室阅览。取阅读物,则将阅览牌交给阅览室工作人员换取;阅读后,交还读物时再取回阅览牌。离开时,则要凭阅览牌,换回自己的学生证。阅览室也允许读者自己带书进室阅读,所以,是学生可以带书包入室的,阅览室门口也没有安装什么安全、检查门禁。

阅览室里面,阅读的是各种刊物。要阅读书籍,就要到二楼中间的借书处,去借书了。

新生入校,先要凭学生证,到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当年的借书证,在毕业离校时,交回图书馆了。现在回忆,当时的借书证是一大张纸,可以折成几折后,成为窄窄的一叠的。最上面的一折,就是借书证的封面,要填写借书人的姓名、系科、学号等等;后面则全是一格一格的借书登记表,有索书号、书名、借阅日期、还书日期等栏目。记得当年的规定是,每个本科生最多可以借阅6本书。

到借书处借书,首先要找到自己想要借的书,就要到借书处大厅的书目柜去查书籍索引,找到欲借书的索书号。然后,将索书号和书名写在索书条上,交给借书台里面的取书员。取书员进入书库里面,找到读者需要借阅的图书,再拿到借书台上。借书员把从书库里面取出的书一一展示,问清是谁借的,再由借书者的学生证,由借书员在借书台查出自己的借书证,对照自己所借的图书,登记借书日期、书号。借书登记办好后,就可以把所借的书带出馆外了。还书时,也是凭学生证查出借书证,把要还的书交给借书员;借书员核对无误后,在借书证该书的还书日期栏目中,写上日期,盖上“已还”的印章后,你就又可以借书了。

借书时,高兴的是,自己想借的书,一会儿就从书库里拿出来了。失望的是,取书员从书库里取出的一大叠书,都是别人所借的书,没有一本是自己要借的书。而最失望的是,索书条写了若干张,取书员进出书库已经若干次,但取出的书中,老是没有自己需要的书!

学校图书馆的海量藏书,对于我这个从边远山区的文化荒漠里走出来的懵懂青年,真是知识的海洋啊!

所以,我就一头扎进去了。在读书的头两年,除了上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图书馆:要么在阅览室看期刊,要么在借书处借书。在阅览室看期刊,一般是不准把刊物带出阅览室的;加之座位有限,期刊有限,自己的课余时间有限,只能偶尔为之。而借书,就可以把书借出来,个人占有几天甚至一月,自由自在地读,惬意!

在第一、二学年,读的书很多很杂,以中外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为主,尤其是以前听说过但是没有阅读过的中外名著。如法国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英国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意大利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斯》,英国威尔基·柯林斯的《白衣女人》,美国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以及英国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等等,专业书反而看得不多。现在看来,当时如饥似渴的阅读主要是消解几十年来想读书又无书可读造成的极度精神营养饥渴,填补那段时期造成的文化空白。所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拿来看了再说。我读书是较快的,几天就读完一本,还了又借。那个时候,看了不少书,看书看得舒畅,快乐!

到了第三学年,看书就有选择了:入学后,由中学学了四年的俄语改学英语,困难不小。但在老师的宽容下,还是勉强通过了两年英语课学习中的多次考试。到了第三学年,英语课已经结束,不再开设。但两年来培养的英语兴趣还在,就去借一些中英文对照的科普书籍来阅读。读了两年,觉得收获还是蛮大的。另外,当时中日围棋赛,动静很大,学校也出现了围棋热。围棋书也成为我的阅读内容之一。

四年本科学习下来,花了不少时间,读了很多专业以外的杂书。现在看来,博读这些杂书,开拓了思路,扩展了眼界,学习了写作,使我这个边远山人有了一个较为适合自己成长的阅读基础。觉得收获不小。

专业书籍的阅读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允许地理系的学生,每人可以长期借阅两本专业图集:《世界地图集》和《中国地图集》,借阅期甚至可以长达四年。这两册图集,我有空时就常常翻阅,给我的学习帮助极大:地图看多了,慢慢地,一些地图就记住了。学习地理时,头脑中似乎有了一幅虚拟的地图,可以把地理空间、地理事物落到地图上;也可以对着地图描述、解释、比较、思考一些地理现象。所以,我认为,善于阅读、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学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校图书馆,已经新建了大楼。本文里的图书馆,遂成为旧馆。就是旧馆,也早已实行电子化管理了。进门,须用校园卡刷卡,“滴”的一声后,门禁打开,才能进入。查书,可以在走廊的电脑上直接查。借书,可以自己进书库,自取自阅,自选自择。还书,只需把要还的书,放在电脑的书籍识别处,按屏幕所示程序操作,电脑可以自动还书。借书,就把自己的校园卡拿出,让电脑识别后,就可以把书借走了。


刚整修了的图书馆主楼

主楼的一翼侧楼

书库楼主通道

书库的书架

连接书库上下层的小铁梯

阅览室的书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1081976.html

上一篇:往事杂忆之三:蹭会议伙食
下一篇:忆大学四年之二:学生宿舍
收藏 IP: 222.178.202.*| 热度|

5 郑学军 张晓良 朱晓刚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