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参加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培训
作者:克莱蒙
今天上午9点半,我作为参赛队伍的代表到上海图书馆参加了培训。一直听说上图优秀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益,今日终于缘得一见,同时还感受到了上图馆员的专业性和读者的热情。
3月16日,上海图书馆启动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的报名。据我所知,这是国内业界的一次,同时也代表了国内图书馆界对规范的关联数据的贡献。根据今天公布的情况, 这次比赛一共有58个队伍参加,参加人数共137人,比上图的预期要高。这次比赛采用的数据是上图最具特色的家谱数据。这些数据规范的关联数据格式来描述,并提供了测试性的开放。
上午9点15分一进入会场,已经发现会场快坐满了人。通过和其它队伍的交流,我了解到选手队伍出自民间各界,有在校学生、家谱开发的企业职工、程序员、还有热衷于寻根并具备足够编程技能的“散客”。来参加今天培训的队伍基本以上海附近地区的为主,但是上图提供了培训内容的直播,所以异地的选手也可以观看这次培训。
随后培训开始。刘炜副馆长还有几位专业的馆员开始就这次竞赛和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次比赛主要强调要利用图书馆的数据接口,融合其它合法的数据,来深化和拓宽家谱数据的开发。刘炜馆长强调了这次比赛在图书馆界的重要性,以及上海图书馆通过竞赛来向民间借鉴力量、完善家谱数据服务的决心。夏翠娟(“夏草草”)老师解释了关联数据的描述规范,其中包括RDF和本体的描述方式,以及家谱数据的核心数据模型,即作品(work)-实例(instance)-单件(item)的三层结构。陈涛老师讲了用于知识库查询的SPARQL语言,以及关联数据的整合和混搭。最后,陈尚松老师解释了家谱API的调用方法和JSON-LD格式数据的处理。其中夏老师的内容是让我感到收获最大的。整体而言,就我的体会,图书馆似乎希望选手们在两点上作出努力,一个是信息组织,即对家谱数据(如地理、年代、谱系表)的更精准的组织和描述,另一个是数字人文,即通过有意义的数据整合,来展现家谱数据的历史人文价值。
没有想到在之后的答疑时间大家如此地活跃。选手们不仅关注比赛本身,还询问起了图书馆在未来数据服务的计划,也对图书馆的数字服务提出了技术性的建议。有的选手关心图书馆OPAC的版本。有的选手询问图书馆今后是否计划深入整理家谱中难以用机器识别的谱系表。这些读者很少有图书馆界的,但他们却非常关注数字服务的发展。这一点让我挺有感触。
此次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图书馆,于是培训结束后免费办了个阅览证,参观了古籍展览、家谱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和新阅读体验阅览室。上海图书馆虽然已经有一些年岁了,不过里面的设施都非常先进,环境也很舒适。从阅览室功能的组织和各种宣传册中,我感受到很细致的服务。馆内的布置摆放和色彩都很美观。表示上图是我目前感觉最满意的公共图书馆,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来的。
图为:刘炜 讲解
延伸阅读:
记参加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培训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7077640102wks5.html?wm=3049_a111
此儿附作者上海图书馆参观照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