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观察与思考 精选

已有 4037 次阅读 2023-5-1 10:4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笔者先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与探索,与之相伴相随的是观察与思考。近期,笔者实际走访了多家高校图书馆,与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稍事梳理。

    受到诸多制约,当前的学科服务工作大体情况是各自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简单罗列几所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理解”或“表述”:(1)“根据学校院系方向组织学科馆员团队,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和进行前沿追踪,为学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等对校内外读者进行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学科服务部依托我校购买的大型科研数据库以及各类网络资源,运用图情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学院、科研团队、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积极主动提供各类情报服务,包括:科研评价支持服务、决策管理支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引进人才成果审核、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文献传递服务等。”(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学科服务部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深化与转型期直接为学校学科发展与服务的部门。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的资源优势,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校相关部门提供学科分析服务;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与学科、科研相关的信息资源,为全校师生提供我馆未购买文献资源的传递服务;积极参与图书馆业务拓展工作,配合其它部门开展相关活动;主动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某省属本科院校,有博士点);“学科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依托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科用户开展的深层次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指拥有专业知识、业务经验和从业资格,从事特定学科领域的专门信息服务。”(某省属本科院校,有硕士点。)

    从实际从事相关工作业务人员的角度看,总体来说是不甚满意的。许多方面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专业馆员方面存在诸多不尽人意,许多馆是“能者多劳”的局面,人手紧、任务重,而且缺乏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比如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缺乏“吸引力”),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成效方面,有些馆确实已见成效或初见成效。近期接触几所高校图书馆,比较好的情况是“现有专职学科馆员6名,其中4人具有图情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他们的工作成果,我粗略领略,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在业界有较好的影响,新近读到该馆的相关描述:“在支持研究服务上,动态监测学术成果,推出预整期刊发文报告与分析,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开展人才评估、学科评估,领域态势、专利分析和决策咨询等各类分析,瞄准前沿科技热点,建言学科发展,在支持决策上,主动开展高被引学者学术特征研究、比较分析与学校潜力预估,预估准确率达88%。使学校在高被引学者数量指标的国际排名中明显提升:新增学科诊断性分析服务,对学科发展趋垫和前号进行预先研判:广泛采集全球顶尖人才的学术展历和学术成果,深度挖掘其学术成长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学校找出队伍建设短板、规划人才引育路径、组织集体科研攻关提供参考。”(摘自:张浩,张吉,徐华等.学术性图书馆创新型馆员队伍建设探索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3,41(02):5-12.)

    种种原因,学科服务是比较抽象的,笔者试图提供一个经“简化”的实例,关于科研人员唯一ID标识符方面的。以下文字是我发给一位科研人员的,算是“延伸服务”:

    冒昧给您提个建议。您很重视成果的社会影响,这是优秀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我留意到您尚未使用研究人员唯一ID标识符,建议您抽空关注一下,这可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利用科研人员唯一ID标识符之后,成果可以集中关联展示。比如在SCIE上检索您的一篇文献,这篇文献如果有您的唯一ID标识符,可以进一步关联您的所有文献。这样对提高成果的显示度有帮助,有助于提升成果被引。

    Web of Science系列数据库中使用两种科研人员唯一ID标识符:ResearcherID及ORCID。目前为止,我们学校有一定比例科研人员,两种标识符均未使用。InCites数据库中有个模块可以快速生成研究人员报告(以可视化图表展现个人的研究、合作和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等信息。)假如没有使用唯一ID标识符,无法检索与揭示。我校多名SCIE发文较多的科研人员尚未使用ORCID,建议相关人员积极关注与利用。这对个人学术声誉的塑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延伸阅读:    

(1)王启云.科研人员与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是怎么回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96726.html

  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科研人员与投稿身份识别开放项目)是汤森路透和自然出版集团等单位于2009年共同发起的项目,其意义同科学文献领域的DOI(数字对象标识符)是一样的,DOI为科技文献的身份证,一文一证;ORCID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一人一证。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会保留特定的ISNI识别码给学术研究者,并由独立机构管理。个别的研究者可以创建与要求拥有自己的ORCID识别码。 ORCID与ISO两机构会针对此状况进行协调。

(2)中国科学家国际化识别与ORCID中国服务

http://iauthor.cn/welcome/index

学术ID,专属唯一,知你知我。ORCID全球通用的、免费的16位身份识别码,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科研人员全球学术身份证”,可区分同名研究者,几乎所有著名的期刊、基金都是她的会员。通过它可与投稿系统和基金申请等科研工作流进行集成。要投稿?先得有ORCID!

    我进一步关注您的ResearcherID情况。您先后于2013年、2022年注册过,但使用(比如已发表论文中未标注)及更新维护(添加自己的著作)方面欠缺。InCites数据库中,2013年的显示只有4篇(实际可能是32篇),2022年的暂无结果(该Researcher ID已有3篇文献将于2023年出版)。

2013年注册的:

ResearcherID: F-****-2013

 2022年注册的:

ResearcherID: HGZ-****-2022 

新的ResearcherID当前未添加之前的著作,建议方便时完善一下。

参考方法:

如何在Web of Science创建自己的ResearcherID以及向ResearcherID添加我们的著作列表?.http://www.cailiaoniu.com/52492.html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肯定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与国际上的同行进行分享,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我们的成果并与我们进行交流。那么,快来注册ResearcherID-全球研究者的学术社区吧!完成Researcher ID 在线注册,我们能够创建我们自己的专属著作列表,并且自由选择向大家公开还是保持私密性,注册后可以得到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号,以此轻易区分与我们同名同姓的作者。自动生成引文报告,包括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H 指数。

    我在提供提供上述信息服务时,实际上还提供了“参考样例”,有助于进一步的感知与认知。这算是对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在此基础上,相关信息可以分享的,还进一步分享至所在高校学科服务群,期待对更多科研人员有帮助。

    ESI及其相关服务是学术性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之一。各高校的校情、馆情不一样,实际开展的情况也大不同。我这边是因为刚抓,二级学院各自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去年做二级学院机构名称的规范化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相关科研人员个人方面,关注的是“有效发文”“有效被引”,也就是怎样做让其个人利益最大化。因为大多数科研人员对相关数据库及工具的了解非常有限(绝大部分没接触过),我自身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并尽可能做好“科普”(讲解其理论、方法,提供参考意见)。我这边提供各期ESI被引明细,ESI期刊目录、ESI高被引论文信息等算是常规工作。这里边会演化成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只要对其个人有用的或有利的信息,需要结合具体需求,进一步加工信息。现在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有好多家在做,而且在不断拓展功能。青塔、软科等做的这方面产品与服务,我还没接触过。相关工具与方法,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合理使用、正确使用,从了解到熟悉再到精通,绝非“朝夕之功”。

    “馆员队伍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石。”,理想的学科服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馆员队伍。尚有待高校图书馆及其利益相关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延伸阅读:

图谋摘编.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314”馆员队伍建设实践路径.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86175.html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需要,围绕着学术性和创新型两个关键词,不断调整和优化组织机构以及馆员队伍结构,探索建立了一条创新型馆员队伍建设实践路径,包括一个办馆理念、三项办馆视野、一套队伍建设体系、四项馆员基本能力,即“1314”路线图,以培养一支高水准馆员队伍,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准、智慧型、特色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中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86390.html

上一篇:哈佛大学图书馆照片秀
下一篇:第十二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图片秀
收藏 IP: 49.88.241.*| 热度|

5 马鸣 郑永军 宁利中 李学宽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