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馆员制度的理想模式
邱葵 河滨加州大学
学科馆员制度一直是网上热门的话题,这多少是因为学科馆员制度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即使国内大家公认的最早出现学科馆员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其历史也只有20年时间,所以有些高校图书馆把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看成是一个跟上潮流的创新做法。但问题是:是不是所有高校图书馆都有必要要建立学科馆员?而且学科馆员制度的理想模式是什么?
我本人是很喜欢学科馆员制度,因为如果条件允许,这个制度能最大程度地本馆的图书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形成一条龙服务:学科馆员制度能从资源的选择、采购决定、和现有资源的的搭配和补充,到把资源向本馆服务对象的推广、支持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最后把学科馆员在和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的服务对象的需要反馈带回图书馆,并把这些信息重新反馈到馆藏建设和提高图书馆服务。
在笔者《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图书馆论坛》2016年第12期)中,我把美国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但最近看了王启云的《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学习略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129287.html)的有关学科馆员的论述,加上我所在的馆在去年撤销了学科馆员制度后意识到,我此前忽略的一个听上去很浅显的问题:学科馆员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素和图书馆员的人员规模有关,当然还有本校的学科建设的规模。少了前者,学科馆员制度是很难有效运作的,而没有了后者这学科馆员制度就真的成为摆设的了。
王启云通过网络调查了三个美国高校图书馆:伯克利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我所在的河滨加州大学。顺便说一句,我一直用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这种说法,因为中文中惯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有分校是相对于总校而言,但加州的这些学校其实是互相完全独立,而且没有从属关系的大学,他们是10个不同的地点开了10个平级的学校而已。王启云选的这三个学校正好可以用来说明学科馆员大致上是有大中小三种规模,而规模的大小对其结构是有很直接的影响的。
就我对学科馆员组织结构的的了解,我认为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模式可能是最理想的,因为说的俗一点,它的确是高大上,而他们学校在学科/系/项目上的超大规模也需要用这个庞大的学科馆员结构来覆盖。他们共有145个学科/系/项目 (subjects/departments/programs),由大约53个学科馆员来负责。
因为这个系统需要太多的人,即使在预算和人员充足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也没法用这么多全职的学科馆员来负责这些学科,其中很多人是兼任学科馆员的,而且他们散布在图书馆的各部门。此外,要想让学科馆员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用这一种扁平的单层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使用的是三层的架构,而且我们从中也能看到这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下面的具体运作。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他们所有的学科馆员从属于社会科学、工程及物理科学、艺术及人文、生命科学及健康科学四个学科服务部中的一个,这每个部是有部专职的主任,而这四个部主任直接向一个副馆长汇报。不过,由于在美国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工作其实是馆藏建设,所以在实际的运作中,他们是依靠一个叫馆藏服务联席会议Collection Services Council (http://www.lib.berkeley.edu/about/collection-services-council) ,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处理和馆藏建设有关的问题。这个联席会议的的成员除了这四个学科服务部的部主任之外,还有特藏、采购、编目、保存修复等部的主任。在实际上,该馆学科馆员制度是在这个联席会议下运作的。
不过,要指出的是,这个联席会议的作用主要是馆藏和采购方面其主导作用: 它实施战略方向,推荐政策、协调和引导图书馆馆藏开发和采购活动,并参与所有与获取、创建、和访问所有形式和格式的信息有关的事项。他们并不是负责馆藏的最高单位,因为他们对馆内一个馆藏建设领导小组(Collection Development Leadership Group, CDLG) 提供咨询,而后者是负责馆藏预算、重大采购和取消资源等重要决策。他们每年的采购预算大约是3000万美元。下图是四个学科服务部中的一个,这个副馆长下面有9个类似的部。伯克利图书馆的总组织结构表有23页之多,见:http://www.lib.berkeley.edu/sites/default/files/toplevel_0.pdf
我对这种高大全的学科馆员模式能大到什么程度没做过系统调查,但从以前在外面开会时遇到一些有稀有学科的学校来看,想到威斯康星大学(UW Madison)可能是一个,于是查了他们的学科馆员网站。我自己也大吃一惊,因为居然有518个学科/项目。虽然他们说是学科馆员,但其中很多人可能用图书馆与科系/项目联系人的说法更妥当一些,但无论如何,这个规模的确是令人感叹。见:https://www.library.wisc.edu/services/subject-librarians/
这里有几点需要指出的:
1)要有学科馆员制度得先有学科,而如何定义学科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首先,每个学校的学科设置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科的侧重也不同,在一个学校医科由一个学科馆员管都嫌多,但在另外一个学校你可能需要10个人来负责各个医学分支。我另外拿湖泊学做比方,维基百科的定义是:
湖泊学是对内陆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它通常被视为生态学或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涵盖了所有内陆水域的生物、化学、物理、地质和其他属性(流动或静水,淡水或咸水,天然或人造)。这包括对湖泊和池塘,河流,泉水,溪流和湿地以及地下水的研究。最近的湖泊学子学科,称为景观湖泊学,使用景观视角研究,管理和保护这些水生生态系统。为了了解全球内陆水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最近又创建了一个名为全球湖泊学的子学科。
这只是官方的说法,但如果是说湖泊经济,那就不是上面所说的科学范畴,而是属于社科类了。一个学科因为每个学校的侧重面不同,他们的研究角度可能会完全不同,你需要为之搭配的学科馆员的背景和馆藏建设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也会不同。
此外,即使一个学科,它的具体内涵也是因各校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的特长/本校历史而不同。此外,因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特殊性,你还必须考虑到每个学校目前的学科设置、该学科在本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在学科馆员的配置上反映出来。
2)有足够的学科馆员来覆盖众多的学科固然重要,但这个重要性往往停留在和单一学科有关的资源上,比如直接和该学科有关的书籍和期刊。不过,现在更多的资源是涉及很多学科,甚至跨越人文、社科和科学,这样你很难由几个学科馆员按本学科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采购这个资源。此外,现在有不少资源和形式有关,比如报纸和视频服务,甚至数据服务,其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任何的学科,这样,像伯克利加大那样一个学科的跨学科的联席会议就变得很有意义。
3)光有资源而没有方面的跟进,比如编目,这个资源还是没法送到读者手里,所以,和编目等部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
4)在服务上,我还是要强调,就像上面伯克利加大的例子,美国的学科馆员的工作核心是建立一个图书馆和学科之间的纽带,来发展馆藏建设。当然,一些学校的学科馆员也提供其他服务,比如像德州农工大学的学科馆员提供以下服务(https://library.tamu.edu/services/reference_services.html),但在很多馆,这些工作其实是咨询馆员的工作内容,而不是学科馆员做的:
帮助学生:
为课程项目或作业找到最有用的资源。
使用各种工具,展示搜索信息的最有效方法。
辅导使用RefWorks,Endnote和其他工具,来管理引文并在论文中创建参考书目。
咨询学生研究项目团队。
帮助选择研究课题。
帮助寻找公司信息,为学生的面试做准备。
帮助查询论文的文献综述。
告诉学生如何使用作业所需的格式并正确引用来源。
帮助教师和课程教师:
教您的学生如何有效地搜索信息。
创建课程指南,以帮助您的学生找到特定课程或作业的适当资源。
教育学生剽窃和信息的使用道德。
教学生如何在他们的论文中正确引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引文管理软件,如RefWorks或EndNote。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没有人力和物力达到高大全的模式,如何开展学科服务呢?
我认为大致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照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以比较粗的线条分学科。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划分78个学科,学科馆员36人,有的负责多个学科。但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精力毕竟有限,如果要做的好,一个人负责多于3个学科,效果会变差。另外,一种办法就是不要刻意追求学科馆员全面覆盖本校所有的学科,而是按照本校各学科的重要程度,在重要的学科上配置学科馆员,而把余下的"小"学科由一两个馆员统一负责,让他们管理有关这些学科的馆藏建设。
我个人觉得,对一个综合性大学而言,如果要建立一个能维持基本运作的学科馆员架构大约最少需要20人。我所在的馆2003年推出学科馆员时有30人,覆盖80多个学科/项目,并在上面有三个负责人文、社科、科学的馆藏馆员(bibliographers),另外有一个资源联系会议,还有部门主任和副馆长在上面,但后来由于人员退休和流失,最后只剩下20个人。另外,因为学科的分配不可能是平摊而是看个人背景和兴趣,而且是兼职的,大多数人只负责一个学科,没有人管的只能由馆藏馆员代管,以至于我曾一度负责30多个学科。这个模式到最后也就撑不下去了,而又退回到了集中有有三个人文、社科、科学馆藏馆员的旧模式,而让原来的学科馆员专心本职工作。总而言之,因为学科馆员制度和学校的学科建制有关,而要做好这个模式,对图书馆员的个人学识背景的需要要求比较高,美国很多学科馆员的基本上都是起码在本科有相关学科学位的馆员组成。一个没有背景合格而且人数充足的学科馆员组成的学科馆员模式是没法完成学科馆员真正需要完成的工作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