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dlu 时间不多,有空才来;个人意见,随意发言;欢迎批评,有错必改。

博文

PM2.5?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

已有 4327 次阅读 2013-2-8 18:20 |个人分类:科学仪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概念, 方法, 监测, 检测, 科学仪器

漫话PM2.5

1. 何为PM2.5

PM2.5的来势凶猛:

 1)它把中国1/7面积都盖了,有的城市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超标。

2)相对于以往任何环境污染指标的普及,其速度史无前例。即使与美国使馆的数据播报有点关系,从2012229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到多个城市报数据,也就一年时间。

3)各地投入很大,达几十个亿。北京和江苏先行一步分别公布了5780万和1150万相关设备采购计划、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区域的74个城市12年底前开展新增指标PM2.5COO3等监测。

但实际上我们对PM2.5了解多少呢?

PM2.5至少有两个不同含义。

首先,PM2.5有一个科学概念。在空气中所有的颗粒物统称“气溶胶”,直径从纳米到几百微米都可以。为了方便,用PM10表示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颗粒;用PM2.5表示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颗粒物;有时还用PM1.0表示小于1微米的。当然由于直径越大,密度越大,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短一些,这种气溶胶不一定受到关注。气溶胶指由于形态各异,来源及化学成分复杂,对环境、气候、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受重视,而PM2.5影响最厉害,实际上以后会发现PM1.0对健康、可见度的影响更大。我们看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气溶胶”的一个直径段的部分。

其次,PM2.5有个监测概念,代表我国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要求监测PM2.5的质量浓度(ug/m3),即单位立方米体积的空气中,含有PM2.5的质量。这个数字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气溶胶越多。平常所说的PM2.5超标,就是指这个数字太大。

 

2. 分析PM2.5

对于公众来说,PM2.5有点复杂,“污染这么严重!”,“都看不见了”,感觉到呼吸困难,要戴口罩等,超标了,严重超标,N级预警,爆表了……这些已经足够。什么气溶胶形态、来源、前体物、吸光性、吸湿增长、与成云的关系等等,就关心不到了,甚至,这个ug/m3单位就足够想半天。

但是在国家层面、环保系统、记者、或说在科学网里的朋友,肯定会进行思考,仔细想想,一个质量浓度值,如何能够真实的反映PM2.5的污染情况?为什么不行?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理解?或是要用何指标?如何为治理提供一个正确的方案?不然,何谈

 

3. PM2.5的治理

“治理PM2.5至少20—30年”。不管这句话有没有语病,因为提到至少,那么应该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阶段。那我们就说至少30年吧。如何治理呢?要治理,就要知道来源,知道治什么,并拥有手段。

如果不知道来源,奥运会期间,把所有的厂都关了,仅一半汽车可以上路,当然好,PM2.5一下就下降了。但能关多久呢?国家还要不要发展呢?

如果关一半的工厂,关哪些工厂呢?按什么类型来关?哪些工厂可以治理呢?

怎么办?出台什么样的政策?

如果治理了,治理好了没有?如何判别?

因此我们发现,其核心是:用什么手段与方法得到基础数据,怎么样让这些数据准确可靠,以致于足够得到相对正确有效的策略,让政府制定有用的可执行方案,分批,分步治理。也就是正确的监测,检测!有效的数据,更深入的数据,更准确的数据,能够直接分析本质的数据。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仪器问题,它是眼睛,发现什么。而后找出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 PM2.5的检测

检测质量浓度,肯定需要,但远远不够;

比如:直径分析范围,都集中在哪段?它里面有什么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是怎么分布的?浓度分别多少?各化学成分是在一个个不同气溶胶颗粒中,还是混合的?局部混合的,还是每个气溶胶都一样?还是说,不同大小、不同化学成分的,不同来源,不同时间下的混合形式都不一样?

由于PM2.5来源复杂,需要还要采集大量的不同来源气溶胶的特征。比如:汽车排放的特征,不然你凭什么说,汽车排放占20%?生物质燃烧呢?沙尘暴也有影响,那它的颗粒长什么样子,总不能用眼睛到车顶上看看,它害处多大?从海上吹来的风中有海盐!对,还有建筑工地、工厂排放。那哪个工厂?发电厂?化工厂?水泥厂?它们排出来的气溶胶颗粒又是长什么样子?

这些不同来来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停了一会儿后,会发生碰撞,发生化学反应。那怎么反应的?通过检测,还能找得回去不,也就是说,找得到它原来的排放源不?

还要做大量的科学研究,气溶胶在不同温湿度和环境、基质下的反应等等。

能不能到野外采些气溶胶回来做实验?怎么把气溶胶一个个拿回来?需要多快的速度进行检测,以反应气溶胶的变化?

……

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以上所有的所有,都需要依赖一种工具:即能对单个颗粒的气溶胶、进行化学成分、直径、实时在线的、快速检测的仪器?

目前质量浓度只是个没办法的办法,最后一定是要针对:颗粒物的化学组分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这肯定比单纯的质量浓度标准更具有可执行性。

 

5. 举例:为什么治理要从颗粒物化学组成入手?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考虑,不同的化学种类对人的健康危害不一样。道路扬尘造成PM2.5质量浓度超标,对人体的健康与每个气溶胶颗粒物均含有重金属铅(Pb)(比如某些工厂边上)相比,后者即使PM2.5质量浓度不超标,仍然会造成“血铅事件”等悲剧。

从对气候影响的角度考虑,不同的化学组成对气候、降水等的影响不一致。有研究表明,黑炭颗粒的粒径非常小,在整个颗粒中的质量比重很少,但黑炭(EC)颗粒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极大。污染源排放的黑炭(EC)粒子在大气中与硫酸盐发生混合(混合状态)时,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这些特性与大气能见度降低以及区域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如图所示,两种颗粒的吸光能力比较。

 

1 不同化学成分的气溶胶吸光能力比较

 

6. 何为气溶胶的混合状态?

气溶胶中,同时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以图2的方式存在的,各个气溶胶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颜色),每个气溶胶大小也不同。

   2  真实的的颗粒物混合状态

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去测,比如,传统的离线采集分析法,将颗粒物按照粒径段采集到不同的滤膜上,拿回实验,用气质联用仪、离子色谱等进行测定。这样颗粒物在采样、存贮、运输、预处理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挥发和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获取的是颗粒物的平均成分,即认为每个颗粒物的粒径及化学成分是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如图3.

3 平均成分分析认为的颗粒物混合状态

 

7. 那么有没有办法?.

那就是实时在线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仪。只有两个提供商:美国TSI公司的ATOFMS-38002009年停产)以及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这类实时在线监测仪器是未来PM2.5研究的主力。

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已经开发出来,成为目前全世界能批量提供的唯一单位。其原理,可以在科技文献上查到,或是下次再谈。

 

8. 结语

治理30年也好,50也好,基于什么考虑?仅仅是相对于美国的治理时间跨度?大气环境的目的是大气环境的净化,PM2.5监测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展PM2.5的研究仪器,有了这些仪器我们才能对PM2.5的成分,分布,来源有深刻认识,为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和现阶段国情适应的政策和治理方案,有的放矢地研究治理手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197-660580.html

上一篇:原创性较强的 蛇年祝福 理解者几何?
下一篇: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收藏 IP: 120.197.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