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说鱼与渔的问题:有的人只会给别人鱼,有的人却可以教人打鱼的方法。这样,他想吃的时候就不用靠别人了,自已去打。
1)前者是一次性的,可能是销售与采购的关系,
2)后者是永久性的,是老师和师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被多次引用的道理,在科学仪器、大飞机制造行业却总是被选择性遗忘;也就是“造船不如买船”论。如果我们需要某种仪器,国际上有,我们去买就可以了,这与买鱼有什么区别呢?
而“渔”就是造仪器。
前几天,我又看到另一种说法:有的人是挑水喝,而有些人呢是把水接到家里来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水源在1公里,每天挑水喝好象也不是很辛苦,但一旦生病了,不能挑,就没水喝了;而接一公里的“管道”,靠自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过一旦接通了,永远有水喝。)
因此,我们要思考,是不是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我认为作为好老师,仅仅做到授“渔”可能还不够,因为打鱼的方法虽然好,但毕竟还要有鱼可打;更进一步,毕竟,想吃的时候还要去打,不去打,就没得吃。有没有办法,自己生鱼?养鱼!
当然,我思考这个问题,还是基于科学仪器这个命题。
我们已经知道,市场换不来技术,于是开始仿造。进口几台,拆了,仿造,这在第一步是可以的,必竟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坚决不能止于这一步。
这个“渔”,不仅能做拆过的仪器,不仅能做别人有的仪器,还要会做别人没有的仪器。不仅要学会挑水喝,还应该建立一个“管道”,将水源—自主创新的源头,与用户建立起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核心原理、模拟计算、加工制造、装配调试、软件应用、销售维护、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的完善体系。建立起这个管道同样很难,但一旦建立,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水,就会有鱼吃,就不怕别人不供水,不卖鱼。
鱼与渔这个问题已经让很多人费解,何况水源与管道,可这正是一些人需要更加努力的原因。我们就是要建立起这个“管道”,不管多难,也希望大家都来建立这个管道。
(暂时不管环境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从头开始的,从零开始的,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突破,等面上突破时,就已经是小修小补的事情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