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尔特·哥德尔(
Kurt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在20世纪初,哥德尔证明了形式数论(即算术逻辑)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即使把初等数论形式化之后,在这个形式的演绎系统中也总可以找出一个合理的命题来,在该系统中既无法证明它为真,也无法证明它为假。这一著名结果发表在1931年的论文中。他还致力於连续统假设的研究,在1930年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了选择公理的相容性证明。3年以后又证明了(广义)连续统假设的相容性定理,并于1940年发表。他的工作对公理集合论有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导致了集合和序数上的递归论的产生。此外,哥德尔还从事哲学问题的研究。他热衷於用数理逻辑的方法来分析哲学问题,认为健全的哲学思想和成功的科学研究密切相关。他在1967年致中国数学家王浩的信中,自称为「客观主义」,并说他的客观主义观点对於他的逻辑研究来说是根本的。1951年获爱因斯坦勋章。哥德尔一生发表论著不多。他发表於1931年的论文《〈数学原理〉(指怀德海和罗素所著的书)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是20世纪在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库尔特·哥德尔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卒于美国普林斯顿。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物理、数学,并参加哲学小组活动。1930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证明了「狭谓词演算的有效公式皆可证」。之后在维也纳大学工作。1938年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48年加入美国籍。1953年成为该所教授。哥德尔发展了冯.诺伊曼和伯奈斯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贡献在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在普林斯顿时,哥德尔和爱因斯坦成了很好的朋友。后人常将他们比较。哥德尔和爱因斯坦都在自己的范畴有极为重大的贡献,很聪明,有好奇心,直率。但爱因斯坦性格开朗外向,这点和哥德尔大相迳庭。爱因斯坦的死对哥德尔的情绪有很大打击。
库尔特·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自发表以来,获得了数学乃至整个学界的公认和普遍赞誉:称哥德尔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数学真理的发现者”[1],称他“横扫了《数学原理》这座堡垒,使之轰然倒塌变成了一堆瓦砾” [2],该定理也“被认为是对数学基础的根本贡献”[3]146。但作为一个基础命题,却要通过一种细节艰深且极富技巧性的论证才能得出,这本身就是可疑的。尤其是,在一个系统内,一个不是公理的真命题,但却不可证,即不能给出一个其必然为真的理由,这在逻辑上是难以说通的。哥德尔认为,不完全性定理与说谎者悖论密切相关。后者并不涉及艰深和具有高度技巧性的论证过程,但历经20多个世纪,其推理过程到底存在什么谬误,却难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有理由假设,两个疑难的根源,均与某个一般性的原则有关;并且借助于该原则,上述疑难能够获得消解。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情况确实如此。这个原则强调,概念的发生是有逻辑次序的,而不是先验地一揽子地同时并存(例如,“非自谓的(impredicable)”这个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就并非是同时并存的,将它们视为同时并存,就会提出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导致悖论的发生)。杨六省(Email: yangls728@163.com)利用逻辑先后律研究发现,哥德尔的证明是无效的。这样惊人的结论是否成立,其证明过程是否科学,欢迎大家进行指正,留言或者直接与作者进行联系开展讨论均可。附件是杨先生的论证全文(共9页):
Incompleteness The Proof and Paradox of Kurt Godel - Rebecca Goldstein.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