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人的500%激增:结直肠癌发病率在美国年轻人中飙升
诸平
Alarming 500% Surge: Colorectal Cancer Rates Skyrocket Among U.S. Youths
据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2024年5月25日提供的消息,惊人的500%激增:结直肠癌发病率在美国年轻人中飙升(Alarming 500% Surge: Colorectal Cancer Rates Skyrocket Among U.S. Youths)。
在过去的20年中,受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美国年轻人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这突出了提高认识和量身定制预防措施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年轻人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其中最显著的增长发生在最年轻的年龄组。最近在2024年消化疾病周(DDW 2024, Washington, D.C. & Online | May 18-21, 2024)会议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99-2020年,10-14岁儿童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了500%,15-19岁青少年增加了333%,20-24岁年轻人增加了185%。
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内科住院医师、首席研究员伊斯兰·穆罕默德(Islam Mohamed)医学博士说:“结直肠癌不再被认为只是老年人的疾病。公众应该了解大肠癌的症状和体征。”
危险因素包括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癌的家族史。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如低纤维摄入量、食用加工肉类或含糖饮料,以及高脂肪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易导致肿瘤的细菌的存在、抗生素的使用和饮食添加剂都是潜在的、但尚未确定的、导致结直肠癌风险的因素。
青年人群的趋势和诊断结果(Trends and Diagnosis in Young Populations)
伊斯兰·穆罕默德的研究小组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简称CDC) Wonder数据库(Wonder Database)的数据,计算了1999-2020年10-44岁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的趋势。
伊斯兰·穆罕默德说,儿童和青少年中结直肠癌病例的数量还不够高,不足以建议广泛进行结肠镜检查,但应该考虑更有针对性的方法。2020年,每10万人中只有0.6名10-14岁儿童得到诊断,而1999年每10万人中有0.1人得到诊断。20年间(1999-2020)15-19岁青少年的确诊率从(0.3/10万)上升到(1.3/10万),20-24岁年轻人的确诊率从(0.7/10万)上升到(2/10万)。
在较高的年龄组中也发现了升级,到2020年,30-34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了71%,达到(6.5/10万),35-39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了58%,达到(11.7/10万);虽然40-44岁年龄组的增长率较低,为37%,但该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在2020年达到(20/10万)。
年轻人中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引发了关于潜在原因的关键问题。虽然基因最初似乎是罪魁祸首,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医学副教授福拉萨德·梅(Folasade May)博士等专家认为,环境因素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饮食习惯、接触化学物质和生活方式选择等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诊断出这种疾病的人数激增。
专家警告青少年结肠癌诊断的惊人增长(Experts Warn of Alarming Increase in Teen Colon Cancer Diagnoses)
伊斯兰·穆罕默德博士和福拉萨德·梅博士强调了提高对结直肠癌症状的认识和倡导早期筛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排便习惯发生变化、腹痛、直肠出血或贫血迹象的个体。此外,了解一个人的家族史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至关重要。伊斯兰·穆罕默德博士强调了解家族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因为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个体应该在亲属确诊前10年开始筛查。
结直肠癌联盟(Colorectal Cancer Alliance)的数据(Data)重申了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的紧迫性。结直肠癌仍然是美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预计2024年将有152810人的新病例和53010人死于结直肠癌。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病例中约有10%发生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使其成为年轻男性中最致命的癌症,在年轻女性中排名第二。
上述介绍,仅供参考。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注意浏览会议文献{Meeting: 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 2024}或者相关报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