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相信,只有带着乐趣去从事科研,才能把科研做得更好。这不仅对参与我们项目的所有老师是这样,而且对我们的所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是这样。可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如我们现在面临的“基于语义技术的合理用药系统开发”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所谓的“兴趣”, 谈何容易?
由于我们团队的成员被分成多个组,再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个人身上, 这对于许多人来讲,特别是要完成具体任务的硕士生来讲,可能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工作很枯燥。自己可能会觉得,之所以要好好完成任务, 那是因为老师把任务分到自己的头上了。自己感觉就像一部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是需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行了。
不难想象,这种“螺丝钉”精神不足于提高科研效率,也不能有效地鼓励科技创新。所以, 我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去领悟科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在做工程的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工程思维方式,也把科学的思维带进来。
这里要强调的是,工程(或者叫技术)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显著不 同的。 工程方法以完成具体的产品(或系统)为目标,关注的是“如何做”(How)。科学方法以观察为主要特征,关注的是“是什么”(what)。这里所说的科学观察, 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如物理化学实验等),也包括对精神世界(或者叫知识世界)的规律性的观察与把握。
当你带着科学观察的眼光去审视你自己所面临的工程问题的时候,你将会感悟许许多多思考的乐趣。
这里,我建议大家不妨去试试下面的几个科学观察的步骤: 发问 -沉思-探寻-求助。
第一步(发问),要学会发问。要从最基本的问题上去发问,我所面临的那些工程 数据本质上有哪些特征,是否存在不同的分类?各种分类之间有何关联性?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类问题有否类似性?
第二步(沉思),要学会先自己思考(或者是猜测)看看能否有自己的答 案(或者叫解释)。这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不同的答案之间可能会互相矛盾。 这都不要紧。注意的是,在第一步发问完成后,不要太着急地去翻教科书,也不要急着去问专 家,去寻求现成的答案。这样,你将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往往会被专家的说法牵着鼻子走,而且对获得的信息记不牢。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一些探索的动力和热情。
第三步(探寻),即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猜测去查找可能相关的资料,包括从教科书和网络上去找。由于万维网的信息环境的支持,你多多少少是能够获得一些相关资料的。当然,对于这些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特别是可能涉及到你目前不具备的许多背景知识的时候,尤其如此。这都不要紧。因为,你是带着 自己的猜测去甄别这些相关信息的。当你发现你自己的思考同权威的答案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会给你带来特殊的喜悦。当你发现权威的答案比你自己的想法更好时,必然会更好地去理解这背后的道理。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个探寻环节上。这时候,你要走到下一步(求助)。
第四步(求助),即向可能给你提供直接帮助的老师发问。这个发问实际上是一个辩论性的科学讨论过程。因为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且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你不是被动地求助,而是积极地发问与讨论。你要敢于同专家争论,包括领导你的老师。争论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的基本精神所在。你要时刻记住一句名 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正的学者是喜欢接受各种发问和挑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偏见,才能使自己的判断更接近真理。
下面我结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举例解释如何实施科学观察的第一步(发问)的。
例子一: 如抗菌药物指南的规则生成问题,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科学观察的发问:
指南中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根本特征?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有什么不同? 如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的指南知识,
是否存在着不同类似的指南知识? 如果有的话,该如何分类? 哪些知识表达语言 能够覆盖这些指南知识的形式表达?老师所说的产生式规则表达能力有多强?哪一类的描述无法表达? 人的知识是产生式规则结构吗?
例子二: 抗菌药物指南,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科学观察的发问:
指南中的每条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是否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排序法则进行可靠性评估?是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之间有何关系?医学上(特别是临床试验上)的新发现与新进展应如何影响现有的指南的实施?
例子三:抗菌药物从医学的角度来进行科学发问:
抗菌药物从其特征上该如何分类(不要太着急去寻求现成的权威答案)?是从辅助灭菌的方式来分类,还是从化学结构式,或者是消灭细菌的对象来分类?不同分类之间有何关系?如何分类更有助于我们进行合理用药知识的决策和判断?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 是否可以根据其效果和毒性进行排序?不同特征之间是否也可以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
上述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你们可以各自结合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带着科学观察的态度去研究工程问题。当然, 也不要把科学发问来完全代替你自己所要完成的工程工作。科学发问只是一个辅助你对问题有更深入理解的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保证让你获得完全满意的回答(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但它会让你带着思考的乐趣去理解工程问题。这个科学发问的过程无疑会给你带来自己思考出来的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从而坚定你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让我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吧!
(附注:这只是一封给我的中国团队的内部电子邮件。刚才同一位中国教授讨论到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科研时,我把这封邮件转给他看。他说要转发给他的学生,故我想就干脆把这封邮件也在博客上发布,听听大家的批评和建议。再重复一遍:真正的学者是喜欢接受各种发问和挑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偏见,才能使自己的判断更接近真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188-655637.html
上一篇:
一个万维网巨星的陨落, 一位万维网天才的消亡下一篇:
信息化与安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