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科学破坏传统文化 精选

已有 7922 次阅读 2012-2-4 13: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 科学, 传统文化, 破坏

吕乃基

传统文化可能有各种含义,其外延通常意为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前所存在的文化,因而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工业化以前的文化,亦即"前工业文化"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较少经理性的质疑,也缺乏经验基础。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却没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然而,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工业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科学正在破坏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所有在后来传入科学的国家来说,科学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异己的因素,必然要与传统文化发生全面的对抗,即使对于科学在其中萌芽的欧洲,同样存在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于陈述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动摇了作为一个文化基础的价值体系,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并使之作为一个整体发生离析。

近代科学兴起后即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由此破坏传统文化。伽利略关于落体的理论不仅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测,而且动摇了古代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对自己判断能力的信心,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更大的破坏来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的意义是重新阐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随着天上神灵的隐去,他们在尘世间代理人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

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过程在19世纪末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革新者们认为,稳定、守旧,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唯有变革、进取,方可能被"天择"而继续发展。在上述冲突中,科学中的知识体系越与人有关,涉及生命的本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越烈;反之,如元素周期表、电磁理论等则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越要成为包罗万象的体系,越是严密和理性,越要承担起解释自然、阐释生命的重任,就越易受到科学的打击,如中世纪的宗教就是如此;反之在如阿拉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关于自然的严密体系,具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面对科学知识可以随意应变,游刃有余,受科学知识体系的直接影响就较小。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之得以延续至今,老当益壮;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较少更新,积习之深为世上所独有。

科学的陈述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还因科学方法而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核心是理论与实验的比较,这种比较所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事实的批判精神。由于科学的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批判方式,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与文化的对抗中几乎是无以匹敌的。“它的范围可以有限,但它完全清楚这一点,在这一范围内,它则以一种迟早会被承认的权威支配认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未经如此的批判,却将其范围扩展到无限大,不承认自己的局限,这样的陈述全系无疑经不起如此严格的批判。

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体系建立于特定的以及协调一致的陈述体系上。随着科学陈述体系渐次发展并进入文化领域,必然与原有的陈述体系发生冲突,使之发生动摇、分裂或自相矛盾。于是价值体系便遭到破坏。

然而问题是,科学所提供的陈述体系能否取代传统文化的陈述体系而成为价值体系的基础?如果不能,那么就引起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价值体系的基础,甚或它根本不要基础?第二,科学的陈述体系与文化的价值体系之间,换言之,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是否会发生分裂?

科学方法不仅加强了陈述体系对文化的破坏效应,它本身也在直接从事破坏工作。那就是以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程序影响文化。科学正是籍此而获得一往无前的发展。于是,在如此强有力的有效的方法面前,一切模棱两可的、随意的、长官意志的、耽于想象的、盲目的思维方式都相形见绌。科学方法一旦为民众所掌握,必将动摇传统文化的地基。

这就是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由于这种破坏,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所有的一切,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存在失去了基础,()们将被安置在何方,扎根于何处,哪里是他()们的家园?如此强烈而彻底的震荡必然带来“对于失落的一切深沉的幻灭惑和追本溯源之情”。科学能提供新的框架,新的沃土和新的基础吗?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534188.html

上一篇:别了,赵本山
下一篇:恶心中国十大事件或人物
收藏 IP: 117.89.47.*| 热度|

28 李学宽 许培扬 刘广明 徐耀 李永丹 周可真 王涛 刘波 鲍得海 李方和 武夷山 庄世宇 陈安 陈国文 刘良云 钱磊 吕喆 张文增 周少祥 王号 曾杰 阎建民 吕秀齐 黄锦芳 孟津 张能立 wliming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