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已有 11686 次阅读 2009-6-17 15:44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阴柔

近日阅读《原始思维》。《原始思维》是列维-布留尔得到世界公认的名著。一路看下来,感到出彩之处颇多,受益匪浅。不料在第447页处有这样一段文字:

中国的科学就是发展停滞的一个怵目惊心的例子。它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以及诸如此类的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但在我们看来,所以这一切只不过是扯淡。怎么可以在许多世纪中付出这样多的勤劳和机智而其结果却完全等于零呢?这是由于许多原因造成的,但无疑主要的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科学中的每一种都是奠基在僵化的概念上,而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经验的检验,它们差不多只是包含着一些带上神秘的前关联的未经实际证实的概念。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说实话,列维-布留尔的这段文字让我读来怵目惊心。作者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深入细致,评论客观公允,怎么在述及中国古代科学时,且不论正确与否,会带有如此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段引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尤其令我震撼。在相当程度上,这段话确是对国人延续至今之思维方式的深刻把握: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不论其名声有多大;《原始思维》,不论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对于其中的言辞,包括笔者在内的各位读者自然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必要对“空洞自足,没完没了”做进一步辨析。这种思维方式的长处是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乃至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弊病是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缺乏反省和发展的动力。持这种思维者的手头拥有各类武器,应有尽有。例如,某单位完成了任务,领导在年终总结时说,在……下,我们完成了……,说明英明决策之类;若是没有完成,领导把情况告诉大家,然后说,由此表明襟怀坦白,实事求是云云。这样的领导,按照波普尔的说法,叫做“不可证伪”。还有诸如无所不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既要,又要”,以及“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之类,貌似面面俱到,实则不知所云。太极图大概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形象体现,以柔克刚。中华文明正是因此而延续至今,或许也正因为此而停滞不前。

如果说,西方文明以严密刚性的逻辑而可以称之为“阳刚文明”,那么中华文明则以其“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可冠以“阴柔文明”。记得佛教里的观音本是男身,来到中国后即被“揉成”女性,可见阴柔之力。中国足球阴盛阳衰,还有盛行于家家户户的“妻管严”,以及成年男性似乎都要补肾,是否也与此有关?至于依法治国之难,个案处理之多,以及铺天盖地之“原则上”之无原则,已经有人将其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智慧”。

这种“阴柔”或“智慧”可能集中体现在“体”“用”的关系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185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中,笔者述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方传统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在内容上就不发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正面的冲突。在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并非直接建立于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船坚炮利未必动摇伦理道德,后者乃体,兹事体大,前者乃用,过眼云烟耳。眼下经济腾飞,而政治相对滞后或亦可由此得到解释。

这似乎又涉及“知易行难”了。在中国语境下,只需“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是“辩证的综合,有机的统一”,理论研究,或者说“知”,就大功告成,实际上几乎什么都没说。这大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需要理论上一致的出发点,只需要在实际上达成一致的终点。广西柳州一个大排档的墙上写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问题是,吃喝,仅仅涉及人的生理需求,或许尚可,更高、更大的目标呢?再说,即使吃喝,难道就没有人心怀鬼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38691.html

上一篇:NBA的中国情结
下一篇:思维方式的“科”
收藏 IP: .*| 热度|

14 曹裕波 张骥 董洁林 马雷 刘进平 杨秀海 邹斌 吉宗祥 王云平 伍光良 icgwang gjd mqh wliming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