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1.
知识的“生产”有多种类型,如三种“模式”,传统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王晓玲等,试论学科知识生产的三种模式,复旦教育论坛2020,2,12-17)。
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主要是个人沿“两条道路”进行,意在求真(参见ChatGPT管窥(中)——认知科学与知识论的视角 一、传统认识论视角 )。
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涉及若干持不同范式的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主要意图也在于求真。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关键是处理两种学科间的关系,其一,物理、化学、生物等沿量子阶梯展开的学科,主要是彼此间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因果”与“目的”的关系(参见关于“层次”的思考之三:上向与下向因果关系)。其二,位于量子阶梯同一台阶学科间的关系,如宇宙学与基本粒子物理、地质学与化学、生态学与生物学,以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在这几组学科中,前者持宏观视角,后者重微观视角;前者为后者牵线搭桥,构建舞台和场景,后者为前者提供微观作用机制(参见学科分类的依据之二——舞台与演员)。
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则超越相对纯学术的学科,进入实业和市场,例如产学研合作,形成由真到善,由认知到实践,由实验室到工程和工厂,由概念体系到物质生产的知识链。
知识链具有“双向性”。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虽然谈不上知识链,但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第二条道路对第一条道路的反馈,如归纳与演绎的互动。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知识链短,涉及主体较少,且主要限于相关学科内部,即“真”的范畴内,其“双向性”体现在上下向因果关系,以及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就涉及面广、涉及主体之多,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方称得上“知识链”。知识链大致与产业链、供应链和需求侧相一致。只要有0-1到1-100,就必然同时存在100-1和1-。甚至100,需求的存在先于1(参见“0-1”与“1-100”辨析(合集 有改动))。
由传统学科、跨学科,到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后者涵盖前者;参与主体增加,涉及知识面广且复杂。还有两项变化,其一,资本介入的规模、深度和话语权逐步增大,利益考量的权重也日益增加;其二,意识形态显现且影响越来越强。
2.
ChatGPT开启了知识生产的第四种模式。就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来说,没有“两条道路”之分,也不存在现象与“抽象规定”之别。就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而言,打通,更确切地说,无视(不理解!)所有学科之间的边界,无论上向还是下向,因果或是目的,宏观抑或微观,更不去说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面面俱到即可,四平八稳为上,逻辑清晰,虽然还做不到无懈可击。
至于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在ChatGPT开启的知识生产的第四种模式中,转化为“平面与垂直”的关系(参见ChatGPT管窥(上)——产业哲学的视角(合集) )
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在源头上穷尽人类知识。
从根本上说,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两大特征:无主体,以及以穷尽人类知识的大模型取代知识分野及而后的整合,以概率代替理解和意识形态。
无主体,或许更确切地说,是非人类主体(眼下或是“人机主体”)。知识生产的前三种模式都属人类所有,所谓“第四种模式”,毋宁说是非人类知识生产模式。人类理解chatGPT提供的结果,但不理解其得出结果的过程;有趣的是,chatGPT不懂得自己提交的回答,但却掌控运行的机制和过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