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摘 要:就产业链而言,0-1,是由科学到技术,知到行,公有到产权,普适到地方(嵌入)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兼具“到”之两侧的特征。作为“到”的第一步,0-1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0-1与1-100的关系不对称。0-1是1-100的源泉,1-100反哺0-1,酝酿新的0-1。由0-1到1-100,知识由超常到常规,隐性到编码,普适到地方,不确定到嵌入场景而确定。需要在总体上把握好0-1和1-100在空间上的关系和时间上的节奏。
在一般意义上,0-1和1-100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人工自然由孕育到长大成为完整生命,并融入产业整体和社会的过程。人工自然及其生态的生成与发展,一部分来自人类由科学技术对自然界(包括人体和大脑)的认识和实践;另一部分则来自人类对人工自然及其生态的认识和实践。人类是按照人作为“类”的利益,共同施肥浇灌,引导人工自然及其生态的生长;还是为了各个群体的利益相互争斗,破坏、扭曲、分裂人工自然及其生态,将其引向歧途,甚至彼此对立;将深刻影响人类的未来命运。
本文曾在“东大科技哲学研讨”群里讨论。向参与讨论的各位,特别是杨祥、严鲁瑾和陆跃等三位(曾在西门子、朗讯等公司任职)致谢!全文刊于《系统科学学报》2022年第三期,此处有改动。
一段时期以来,产业界、有关部门,以及全球化和产业哲学等研究领域流行一种说法:0-1和1-100。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含义大体有以下两个意思:
其一,就某一产业而言,产业链可以区分为0-1和1-100,两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清晰的分界线。虽然在“大历史观”视野下,0-1和1-100存在螺旋式的发展关系,本文就一个周期来说,0-1在先,1-100在后。其二,集中关注芯片等。本文由产业链视角审视0-1与1-100的关系,以为学术研究,以及为有关部门和业界的决策和运行,明确学理上的基础。本文不展开对科技创新的研究。
一、何谓“0-1”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0-1位于供给侧,是供给侧的最前端;1-100既覆盖供给侧的其余部分,同时也涵盖全部需求侧。在1-100,越往后,越处于需求侧。
1.一二三产中的0-1和1-100
一产(农林渔牧)在其供需两侧主要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产业链大多短促、直接,时空接近,强调第一时间和零距离,要求鲜活,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具有科技含量的0-1及其对1-100的支配,反倒常有上游环节被竞争者替代,或1-100对0-1的要挟。
如果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在某(些)环节拥有开采和转换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则另当别论,如石油煤炭、铁矿、盐矿、有色金属等矿业中的开采和提炼转化技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产品如稀缺的某某矿,以及在提炼加工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二者相比,0-1的桂冠会随科技发展而由直接来自自然界的产品转移到提炼加工过程中的知识产权。
二产中,新生的产业动荡不定,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过程分离,时空分离,形成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两个“比”的博弈建立联系,例如家电、汽车等,行业内充满竞争,在整体上不存在产业链上游环节对下游环节的支配和控制。不过,科技发展会改变上下游的博弈关系。例如服装业面料的知识含量和性能变化,如保暖、轻薄、除湿等,增加了产业链上游在博弈中的权重。
三产的情况又不同于一二产。服务业的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与需求重合,二者发生在同一时间地点,生产方和消费者面对面直接交往。0-1唯有拥抱服务对象以向1-100延展,方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业包括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以及精神服务业等。
以生产性服务为例,生产性服务面向生产(主要是制造)而非最终消费者。制造业既是服务业的客户,也是服务业得以存在的基础,包括0-1在空间上横向拓展到其他行业和纵向延伸,时间上更新换代和前后兼容。即使供方做出原始创新,拥有0-1级别的知识产权,依然有待与需方的语境和场景相结合。在这里,0-1所提出的普适性知识和1-100越来越嵌入场景的地方性知识,彼此间难以衡量孰重孰轻,毋宁说,双方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并赋能。其他服务业也有类似情况。在此意义上,服务业实难区分0-1和1-100。
由对一二三产中的0-1和1-100关系的分析可知,首先,这样的关系主要存在于二产,也就是制造业;其次,并非位于产业链靠前的环节,就必然拥有对其后环节生杀予夺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需视供给是否唯一而不可替代,以及需方对此是否不可或缺而定。在当下世界,这种支配权的核心就是同时含有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
0-1,位于供给侧第一个环节,1-100覆盖供给侧的其余环节和需求侧。反过来,位于产业链上的前端或第一个环节未必就是0-1,未必能如此影响之后的1-100。之所以是0-1,关键之一在于创新,特别是知识创新。
熊彼得的“技术创新”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引用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⑤实现新工业组织。前两项相应于0-1,后三项主要在1-100。
2.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
当下业界和学界述及的0-1有两个含义,其一指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意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原理性主导技术等。狭义,指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与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相比较,原始创新突出其“原始”,因而位于创新价值链的源头,体现在提出新的概念、原理或方法,由此产生新的知识链和新的学科,新的知识物化后可能产生新的产品,乃至新的产业,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现在来看,显然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1”,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在其后开启了较小的1,区块链是另一个1。量子计算机无疑是原始创新。由此也可以发现,一项创新,是否称得上是原始创新,当时往往难以判断,可能要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来看。这就是0-1的隐蔽性。美国颠覆性技术识别与研究已形成常态化机制。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未来颠覆性技术预测委员会(NRC-CFFDT)、美国国防情报局技术预测和审查委员会(CDIATFR)等。颠覆性技术有别于0-1,但也有共同之处。
0-1的另一个含义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聚焦创新的内容,自主创新重在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不同于技术引进、模仿的创造活动,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都或多或少包括纯粹的科学发现,但作为0-1,必须突破单纯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在认识上的突破,发现原本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虽然对此是否属于“创新”存在争议。相对于技术知识来说,科学知识有两大根本特点,公有性和普适性。公有性指,科学发现如牛顿定律和相对论等是人类知识的重大成果,然而牛顿与爱因斯坦对此并没有知识产权,只是受到万人尊敬且青史留名。既然没有知识产权,也就不存在对之后的1-100申诉的权利和施加的权力,在1-100的每一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知识产权,0-1,则是这一连串知识产权,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新知识链的第一个环节。
任正非形象的表示,科学发现“不可能发到冰箱里面谁都看不见”。只要一放出来,互联网上谁都能看见,看见的人就会跟着美国、欧洲的理论走,也可能跟着俄罗斯数学家的步伐走。土耳其科学家的论文是科学发现,10年后,华为由此迈出5G的第一步。
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普适性。只要为实现特定目标和用途迈出一步,也就是科学知识开始嵌入于特定场景之中而一步步成为地方性知识,与此同时,也就是开创了新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市场,以及新的产业链。紧随其后,由1-100的每一步,都服务于越来越明确和限定的客户的需求,以及嵌入于形形色色的语境和场景之中。作为新产业链的第一步,0-1,既继承科学知识的渗透性,在1-100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0-1均渗透于其中;又携有技术知识的产权而对于之后的知识链拥有权力和权利,包括知识产权和知识的物化,前者可以诉诸法律,后者可以断供。美国的公司往往纵向发展,因为掌握0-1,可以把普适性知识在延伸中充分地方化,将单一业务做深做透,一出生就是全球化公司,可以做全球化的布局。新的情况是大数据。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之后的技术,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没有科学为先导的技术。
简而言之,0-1,是由科学到技术,知到行,公有到产权,普适到地方(嵌入)的第一步。0-1在一定程度上兼具“到”之两侧的特征。大学的研究本能,与商业上升之后的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既不急功近利,又不海市蜃楼。
近几十年来,中国一路赶超,成果斐然,令世人瞩目;然而也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相当程度上未能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不是没有创新,而是主要限于移植过程中的局部创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