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过去六年的夏季学期,我们每年都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2003-2004学年那次,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过后,我本人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回顾与总结。
我很觉欣慰的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地学院的夏季学期,从课程安排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也得到了过去各届选课同学的认同与普遍好评。
旧文回放:关于2003-2004学年夏季学期的总结报告【摘编】
夏季学期已经进入后期,主要工作也已逐渐进入尾声,这项工作投入的方方面面的人员及其它物力的数量之多,投入的财力数量之大,持续的时间之长,与其它同类型的工作相比都是空前的; 地球科学学院在组织这次夏季学期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得到了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例如兄弟院系、学校财务部门、教务部门、研究生工作部、包括车队与房产在内的后勤保障部门等的大力支持。
回顾长达一年来的工作,从经验和教训方面都需要进行充分地总结,并提交报告。这一方面是为了找出我们自身工作的不足,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过去一年的相关工作从经验方面进行总结,以利我们以后的工作借鉴与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 夏季学期的定位及对外宣传
应该说,改变原来的春秋两季学期制为现在的“两长一短”学期制、即保留春秋两个长学期,同时添加夏季短学期的制度,是我们研究生院尝试加大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最初对夏季短学期的定位——介绍最新的前沿成果给我们的同学,也是非常恰当的。
由于第一次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对很多意外的情况估计不足,一些对外宣传工作并不到位。例如,由于课程设置的数量不足,导致我们执行过程中临时增加开设包括公共选修课在内的一些普及型课程,并以行政方式在大多数院系要求正教授加开新课,应该说,这是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替代办法,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学生的较好作用;但是,我们应当十分清醒地看到:如此做法效果不好,与我们规范教学的原始初衷背道而驰;并让学生与教员两方面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我们应该对类似情况未雨绸缪,早作应对与准备。
我们认为:我们对夏季学期的最初定位正是我们设置夏季学期的亮点所在,是正确的,不宜再作改变。即:在以后的夏季学期教学中,我们需要保留、强化并增开那些“学科强化课程”与“进展学术讲座”类的课程,特别是邀请国内外、主要为国外一流大学教授和一流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设进展讲座与强化课程;而对于那些公共选修课类的所谓素质课程,可以精选部分课程开设,其数量不宜太大,同时允许学生自由地决定选与不选。为了解决夏季短学期学生选课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做起:增加强化课程与进展讲座的课程数量,同时可以考虑将夏季学期现有的六周制缩短变更为4周制。
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目前所做的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多途径,对研究生院的夏季学期进行广泛宣传,包括利用纸质媒体与电子介质媒体进行宣传;需要充分利用本院教员与兼职教员的学术联系通道,与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等进行广泛的联系。
二、 启动与准备
为了吸取本次夏季学期准备工作不足的教训,对2004-2005年度的夏季学期早做准备,我们需要立即着手,并加大力度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所的教授与科学家们联系,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特别是对于那些本届学生反映良好的课程,我们需要建立与授课教员的经常性联系,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例如通过建立稳固而有效的学术交流体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稳定这些课程,并争取对其中的部分课程形成品牌。这样的工作宜早不宜迟,要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变数,特别是在课程开设的数量方面,要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防止出现由于部分教员因为临时原因改变或取消课程,造成我们工作上的被动。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院与系的平台上,加大力度,通过对兼职教员的宣传,利用他们的学术资源,更加广泛地建立国内外的联系渠道,并通过这些兼职教员邀请更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来我们研究生院讲学、授课。
同时,我们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早作准备,例如授予那些国际一流科学家“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及“兼职教授”等方面的工作,并立即着手建立相关联且操作性强的一套授予制度。事实上,本次夏季学期,我们已经上报学校,对于部分已在国外大学担任教授职务的课程开设者,授予了三年期的“兼职教授”,相关教员对此全部给予了正面评价,效果较好。
三、 交流、沟通与宣传
本次夏季学期,我们事先并未与相关研究院所进行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沟通,尽管我们在夏季学期开始前的几天内,紧急散发了几份公开信于各研究院所及指导教师,但仍然不能完全弥补已经给我们造成了的一些十分被动的工作局面。例如,一些研究院所与指导教师因为并不知道我们研究生院学制方面的改变,仍然按照以往惯例在七月中、下旬安排自己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等到知道研究生院有此改变,一些原先确定好的安排要么推迟、要么临时安排学生请假而去参加他们既定的社会与科研活动,这些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研究院所及指导教师对我们的误解与不满,也给我们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努力树立研究生院良好形象的效果。
为此,我们的相关部门,包括我们地球科学学院本身,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花费相当力气,做好与其它研究院所及指导教师的沟通、解释与宣传工作,并且要力争到位。
同样,本次夏季学期,我们对广大同学的宣传工作也几乎没有,并不到位。造成学生事先对夏季学期所开设课程的了解程度严重不足,而发出“这些课程没有什么学头”等声音;事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同样是这些学生,对我们大多数强化课程评价相当正面,十分良好。因此,我们需要从下一学年的开始,持续不断地对我们的同学加大力度进行夏季学期方面的宣传,例如对夏季学期开设课程内容、授课教员的背景等方面的宣传力度。
四、 协调、配合与保障
本次夏季学期,一个突出的不足在于没有形成我们全研究生院范围的具有稳定且操作性较强的协调、配合与保障机制。具体反映在各相关院系之间、院系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院系与后勤保障部门之间等等,缺少比较完善的协调与配合机制。例如:
1、为了外籍教员的签证问题,需要学校外事部门加快官方邀请信等的审查、签发与反馈速度,给授课教员更多的时间余地,尽早地预定机票等,从而可以获得较低的票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研究生院的费用支出;
2、为了报销外请教员的机票、零星费用等,需要教务部门制定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实施细则,以及需要学校财务部门在借款与报销等方面的鼎力配合,我们应该一切以维护研究生院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我们各部门工作的考量标准;
3、为了安排外请教员的机场接送、住宿安排,需要车队、房产等后勤保障部门的协助与支持;
4、学校研究生工作部缺少与北京车站等交通部门的预先联系,在最后关头为了学生预订车票事宜,临时再次变更教学计划,缩短了原定六周的夏季学期,而这期间没有对授课教员、没有对我们的同学、没有对相关研究院所与指导教师,进行任何形式的解释与沟通工作。因此,这也是我们建议将以后的夏季学期6周制修改为4周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5、我们缺少相关院系之间课程设置信息、特别是关于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信息的沟通与协调;例如我们地球科学学院缺少与生物与化学等其它院系在一些交叉学科课程开设方面的协调与沟通,部分课程内容有所重复、交叉。以后,我们相关院系可以考虑对一些课程经过磋商之后,共同开出;
6、外籍教员的交通费的外币(美元)支付问题,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考虑,我们应该建立教务、院系、外事与财务等方面的联合运行机制,解决类似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夏季学期准备方面,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协调机制,解决我们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避免出现多家负责而又无人负责的局面;同时,总结我们现时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与操作措施,以便我们在下次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五、 规则、评估与反馈
我们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包括借鉴使用一些在春秋学期中行之有效的规则,但同时需要考虑夏季学期本身的具体实际情况。例如,对于这些强化课程与进展讲座,我们需要建立固定的助教制度,对于母语非中文的外籍教员,需要安排课程的助教人员为这些外籍教员提供更多的日常服务,以及建立我们自己的固定教员与外籍教员的固定联系制度。
我们需要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夏季学期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一个是从授课教员角度对课程设置、安排、选课学生成绩与背景分析等方面的事后评价;一个是从选课学生角度对所选课程内容、授课教员讲课效果、方式等方面的评价等等,全面地进行评估。
我们同时应该建立很好的反馈与定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将学生的意见及时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给那些授课教员,建议他们(如果在下次他们仍然接受我们的邀请的话)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我们需要通过从授予“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及“兼职教授”等,以及通过与我们的固定教员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合作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与这些授课教员的经常性的联系,告知他们我们研究生院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变化与信息。
六、 学术交流
通过夏季学期的实行,可以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由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研究单位组成的科学家群体,这个群体是我们研究生院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充分地、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通过各种各样的不同方式利用他们为我们研究生院的发展服务。例如:
1、我们可以考虑,向全社会开放夏季学期的全部课程或部分品牌课程,邀请国内其它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人员以WORKSHOP的方式旁听,加大交流力度,扩大我们研究生院的影响;
2、我们可以考虑,利用他们讲课间隙,在研究生院同时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与学术研讨活动;
3、我们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探讨单个人员与单个人员之间、研究小组与研究小组之间、甚至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人员互访机制。
总之,夏季学期对于我们属于新生事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我们解决一系列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由于地球科学学院的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使得我们在接待超过十二人次的国外教员,十数人次的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教员过程中,能够圆满完成相关的教学组织与教员接待工作。我们的所有本部高年级研究生几乎全部上阵,站在接待国外教员工作的前沿。
以上为地球科学学院(包括资源环境学院)2003-2004年度夏季学期教学及组织工作的总结报告。
执笔:魏东平 2004年7月16日初稿、8月1日修改稿、11月9日定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