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晨光的科学和哲学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guang 兴趣:色觉, 哲学, 美学, 进化论,广义信息,投资组合

博文

农民工涨价——是刘易斯拐点还是劳动力价格博弈拐点?

已有 6054 次阅读 2013-2-18 03:16 |个人分类:经济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农民工, 工资, 博弈, 价格, 刘易斯拐点

要解释农民工涨价, 流行的观点是:因为劳动力供应出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我以为, 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 理由是:

 

1.       可劳动人口(而不是愿意劳动人口)相对生产需求的变化是缓慢的, 而民工荒似乎是突然出现于20098月以后。

2.       经济增长最高峰, 也是用人最多的2007年并没有出现民工荒。2009年以后出现民工荒,必有其他原因。

3. 我不赞成西方价格理论——认为供应量决定价格。按照这种理论,价格提高,供应量就增加;价格降低, 供应量就减少。成交价通常稳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

 

图1  价格博弈

我接收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部分结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限定成交价大的范围——太低, 卖家亏本, 不能维持; 太高, 买家就买替代产品。

 

但是,我认为, 在给定范围内,价格是博弈的结果,价格是高是低, 取决于哪一方更加不能承受交易失败的损失。矿石市场如此,农民工市场也是如此。

 

冶炼厂和矿山一直存在价格博弈, 优势一方总是把价格打到对方仅能生存的地步。只是有些企业, 考虑长远利益,采用长期合同价, 降低双方风险。

 

以前, 冶炼厂加工能力有限,矿石供应充分,矿石价格就压得很低。 矿山为了生存, 不得不通过提高产量来提供收入, 结果是恶性循环。 石油行业当初也是如此。 后来,资源短缺了, 矿山生存不是问题了,于是就有意识控制产量,像欧佩克控制石油产量那样,于是推动资源价格上涨, 一直涨到冶炼企业仅能生存的地步。

 

我们的农民工市场是类似的。我承包了林场,对农民工涨价深有体会。林场雇佣的农民工大多是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2003年, 农民工是20元一天,很多人抢着来。现在60甚至80元一天,愿来的人也不多。如果按照刘易斯拐点理论,不愿来的人是在别处找到工资更高工作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现在很清闲, 情愿打麻将晒太阳, 也不愿上工。 这种变化, 原因在哪里?

 

因为农民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前,盖房子,小孩读书,年轻人结婚…..对农民是很大的压力。 不干不行。现在,有这样一些原因,中老年农民不愿干活了:

1)  子女进城打工,收入增加了,他们没有生活压力了;子女也不赞成他们劳累。子女进城后生育率下降,也是农民条件改善的原因之一。

2)  吃饭没问题了,城里买房还差得远,多点钱也干不成啥事,还不如休息;打工的边际效用不高。

3)  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起了大作用。很多农民现在能拿到200甚至800元的养老保险,吃饭不愁, 不需要干活了。最多种种自家的田。

总之,以前廉价辛苦打工, 那是没有办法。 现在日子好过了,不打工或少打工也行。

 

农民工涨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白领多了,蓝领少了。信息革命提高白领工作效率, 同时导致白领劳动异化——白领工资相对水平在降低。尽管如此,农民工子女进大学比例还是在增加(由于扩招等原因),蓝领相对而言在减少。 蓝领工作苦些,有条件就不当蓝领,这也可以理解为农民博弈能力提高的结果。

 

总之,我认为农民工涨价有三主要个原因:

1.       可劳动农民工数量增加出现拐点——如流行观点;

2.       农民工价格博弈出现拐点——我的观点;

3.       年轻人上大学比例大了——和上两种观点相关。

 

苦力供应减少,这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更多使用机械化, 自动化, 更多降低劳动者劳动强度。对于农村来说,种田农场化是必要的。

 

农民工价格问题不只是生产问题, 也涉及国家竞争力、社会公平、人生态度等问题。

我以为:人人有追求安逸的权利, 但是适当的生存压力有利于激励大家奋斗, 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我们需要起点公平, 不需要竞争结果公平。 很多人致富是靠勤劳和冒险, 应该鼓励。对于冒险致富,不能只看到贼吃肉, 看不到贼挨打。大家对蓝领的态度需要转变,不要都想上大学做白领。做了白领的人也可以适当做做蓝领工作, 省得经常去健身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6-662686.html

上一篇:谁研究3D打印? 看看我的数学方法有用不?
下一篇:卖房所得税应该考虑资金成本
收藏 IP: 75.156.91.*| 热度|

4 曹聪 安海龙 李明阳 潘寄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