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次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398-1378015.html (链接地址)一文中说过,中学老师不读书。那个来自西北的高中数学老师,人称:错别字先生,是一个特例但不是孤例。看来高中地理老师也不读书,甚至连高中教材里的内容也理不清、吃不透,更不可思议的是,连会考辅导教材编纂、出版的老师也不读教材,所以出现了下面简单粗暴的错误。
在中学地理教材里,水循环本来是极为严密的、内涵和外延十分清晰的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 必修 第一册》(2019年6月第一版)46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但一本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编写组编,《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合格性考试配套新教材》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第四版(以下简称:本书),有题目提取生活和生产中的片段作为题目主干或情境引入,题目内容缺乏严密的水循环概念约束,曲解了水循环,严重影响高中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试题(见本书20页)如下:
例一:“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图1-3-7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
图 1.3.7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
A水处理 B低压蒸馏 C饮用水储存 D营养液配制
教材的参考答案是1(D),2(B)。
先说“月宫一号”,它是我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105天,2018年5月15日,月宫一号志愿者封闭生存370天出舱。按照本书1.3.7图所示,本题对实验装置内水运动的完整描述,包括在人体内外密闭装置中的水运动,符合其实际情况,但和地理学有关水循环的含义不符,所以拿来比拟水循环是极不恰当的。
还有更荒唐的是本书19页,野外求生电视节目《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为求生获取淡水的情节作为题目,如下:
例二:《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图1.3.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示意图,图1.3.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说明:图1-3-2平行纵轴的红线是笔者加的)
1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据图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 ( )
A 2时前后 B 6时前后 C 14时前后 D 18时前后
本书的参考答案是:1(C),2(C)
例二是探险家为野外求生,做的蒸发海水获取饮用水的小装置。仅利用了水的气/液态变化特点,在容器上覆盖透明膜产生内外温差,水汽凝结获得淡水,空间上很小,题目违背了高中地理书水循环的定义,影响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如果这称作水循环,那么,发电厂的凉水塔、食堂里的蒸锅、开水锅炉,岂不是都属于水循环了?
有人想把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改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见:本书112页)。李白之语用来描述黄河水流(地表径流),千古名句自有其高明之处。偏偏有人从中抠出其中的“瑕疵”,硬要把语文和地理学对立起来,那中学生还要不要记“黄河之水天上来”?须知,唐代人离水循环的科学思维还很远,不必强求科学上的正确。
本书之外也有错题,如某集团旗下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读图“浙江某城镇水循环示意图”(图略),完成各题。一个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水循环的各组分都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研究一座中小城市的水循环,失之偏颇。
总之,严格意义的水循环,既有空间尺度上的约束,又有各个圈层之间的自然地理联系,出现此类不合格的高中地理试题的原因,除了地理老师不读书以外,出题人的猎奇倾向也是应当得到遏制的。
2023.5.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