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和产品哪个更重要?
蒋继平
2012年4月8日
前段时间科学网和国内的其他媒体给我一个明显的信息是,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非常重视研究人员的论文数量, 以至于把论文和在某某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当作业绩评估的主要依据。 这种做法导致了一些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滥发论文的不良倾向。
当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 把论文作为唯一的业绩评估标准, 虽然起到了鼓励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积极性的作用,但是, 也由此导致了一些人为了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滥发论文的副作用。
人们可能要问,那么,我们做科研到底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关键。 我的理解是,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力, 是提高产品质量, 是为提高生活质量寻找更好的途径和方法。 鉴于这样的理解,我先把问题换成论文和产品哪个更重要?
在我看来, 当然是产品更重要。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逻辑。 科研是为生产服务, 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是为了有更好的产品, 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要是一个研究单位或者研究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写论文上,对做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也写上几篇论文, 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 那又有多少社会价值呢?要是一个科研单位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科学研究上, 努力开发新产品,或者提高原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去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写论文上, 我敢肯定, 这个单位一定能够多出质量优秀的产品, 因而给社会提供实质性的贡献。这种实质性的贡献一定比许多论文更有价值,对人民更有利。
作为一个在科技界工作了近30年的科研人员, 我在职业生涯中与几十位育种家合作,对八种重要的蔬菜作物进行了足有成效的抗性改良。 我作为首要研究人员(Primary Investigator),独创性地研究出几十种蔬菜病害的抗性筛选方法。 这些方法涉及到真菌, 细菌,病毒, 和线虫四大最主要的病虫害和八种重要的蔬菜。 这些改良不但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从而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大有益处。 要是我把这些都写出来作为论文发表的话, 写上几百篇高质量的论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 我几乎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要是我真的把自己的精力用来写论文,那么我的科研成效必然会大大地降低。 道理很简单,我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把这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个地方, 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工作。
国外科研机构的领导也深知其中的道理, 所以,对于科研人员的提薪晋级,他们根本不看论文,而是看科研的实质进展。
现在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科研产品比论文更重要的道理。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加州的蕃茄工业和农业遭受着一个重要的新病害的打击。 这个新病害是蕃茄白粉病。 这个病害在大流行的年份几乎可以给整个加州的蕃茄工业和农民造成80% 以上的损失。 加州的蕃茄工业是美国蕃茄工业特别重要的基地, 几乎占全美蕃茄工业90%的份额。
当时对这种病害没有多少有效的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唯一的方法。可是, 化学防治不但成本很高,而且带来环境污染。更加不幸的是,化学防治在许多情况下不能解决病害造成的损失。 这是因为当农民和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生病了再喷药防治, 那植物已经受到损害了。
因而,在农业战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尤其是育种家, 植物病理学家, 和一般农场主都知道植物的自身抗病性能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鉴于这个认知, 当时加州的农场主专门为这个课题设立了一个五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获得了这笔研究经费。 另外,当时还有一些大学和大多数种子公司都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来从事蕃茄白粉病的抗性研究。
在五年的研究中,各个研究机构对其研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主要是大学的研究课题组向提供研究经费的农场主们汇报研究进程, 但是所有的研究机构都没有在这个课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在温室和实验室进行人工抗性筛选。
1992年年中,我接受了这个任务。 经过大约6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 育种家们用我的方法很快育成了抗病品种。 从那时候起,蕃茄白粉病在加州就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这个课题上,我一篇论文都没有写。 要是写的话,写上10 多篇应该不成问题吧。 但是, 不写论文, 那些产品仍然在那里, 照样为农场主提供方便,提供贡献。 那些写了许多相关论文的大学教授,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贡献, 反而被农场主们告上法庭。
附记: 我默默无闻地勤奋工作, 不为出名, 不做宣传, 不写论文,把我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实质性的研究上。那些与我合作的育种家们,他们心里最清楚, 他们认为我是最好的植物病理学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