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流量”能算水“资源”吗?!
张学文,2015/8/18
昨天看到陈昌春博主在科学网水文气候学组群里转贴了光明日报8月4日的一个对中国气象局学者的采访稿(附后)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866.shtm。我对这个稿子疑虑很多。
其中最大的疑点是“流量”是否可以看作是“资源”。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没有本领把过往的资源量装入自己的口袋里,那它就不是你的资源量。
例如该稿说
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22万亿吨,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
就我分析以上数据是值每年过往我国的空中水的平均值。它不是自动落到中国大地的降水量。
我觉得这类似我家住在一个银行附近。每年银行过往的资金例如是2亿元。而我没有资格说那是我的资源,我最多可以从这个银行里取出本来属于我的那一点点钱。银行的资金流量再大,可那与自己无关。
穷山里的孩子回来对妈妈说:我又看到飞机了!可大家都明白那只是“看”到过往的飞机,那飞机即不是她们的,她们连坐飞机的梦都不敢想。过往的飞机不是山里孩子的资源。
气象工作者现在有拦截空中水的能力吗?遗憾,现在没有
气象工作者说可以进行人工降水。但是又立刻补充说那是指天上有合适的云的时候,言外之意无云是不能进行人工降水的(潜台词:不能人工造云),而且云没有一定的厚度也不行…
该稿中其他的一些提法也有疑点。
写到此不由也让人联想到河水流量被水利部门称为资源量的提法也是有问题的。一方面要画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不让用河水,另一方面又说这就是水资源。这也犯了把流量轻易地当作资源的错误。
这里过往的汽车很多,如果我能够收税,那么车流量就是我的财源!如果不能收税,就不是财源。不是吗?!
下面是那篇我看着很别扭的稿子:
试向天空要“云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866.shtm作者:杨舒来源:光明日报
盛夏未过,北方很“渴”。一场大旱自今年入夏以来席卷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水库蓄水量持续不足甚至干涸,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天空中的云朵。作为重要的气候资源,云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干旱,补充陆地水资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能否成为我国未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之困的重要力量?
云水资源储量超过7个三峡水库
“所谓空中云水资源,是指存于大气中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总量,是通过人工干预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姚展予表示。1946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谢弗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在低于0℃的云层里人为地使用少量催化剂,就能使云中增加许多冰晶,合并增大后掉出成为雨滴。由此,利用云水资源的人工增雨(雪)活动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
“云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大气的中低层的云中。”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周毓荃告诉记者,在地域上我国云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初步研究表明,我国西南、东南等区域云水资源较为集中,北方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云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在时间分布上,各区域云水资源总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从现有技术手段评估而言,储量依然十分巨大。
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22万亿吨,是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降水效率仅28%左右(西北地区仅15%左右),而87%的云水资源却最终流出我国上空。目前,我国年均人工增雨量约为500亿吨左右,不足年降水量的1%,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一般能增加10%~20%雨量。按照目前技术水平,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全国的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约超过每年2800亿吨。
曾有媒体做过这样的计算,三峡水库175米蓄水位的总库容近400亿立方米,2800亿吨空中云水资源竟相当于7个三峡水库。
云水资源可有条件地开发
人类向空中的云朵索取水资源,是否违背了自然规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判,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科学证明,云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周毓荃表示,地球水循环系统周而复始,大气降水实际上来自海洋和陆地水的蒸发;水汽上升,在天空冷却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渗入土壤,或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再次蒸发,补给大气水汽,循环不已。此外,人工增雨作业常常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微尺度,其影响范围之小并不会影响到整个气候系统。且目前的催化剂以碘化银为主,含量很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需要强调的是,人工增雨并非‘人工降雨’,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用来‘播雨’,所以有时很干旱但无法做到人工增雨。”姚展予介绍,云水资源需要科学评估,晴天或天上的云很薄不具备作业条件。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的厚度且云中拥有丰富的过冷水(低于0摄氏度而不结冰的水),云体外也有充足的水汽,才适合进行人工增雨,一般而言伴随着天气系统,处于发展阶段深厚的层状云系、积状云系等有降水潜力的云是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
“打个比方说,降雨云系就像沾了水的海绵,如果自然作用不够,云里的水分就不能被充分挤出来。”姚展予说。
开发更多“天空之水”须靠科技突破
在水资源告急的当下,如何向天空“借”更多的雨水?“想要提高云水资源的开发能力,与气象部门科学、缜密研判‘天时’,不断改进作业技术密不可分。”姚展予说。
“我们现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周毓荃表示,人工增雨(雪)作业的现有技术主要包括飞机云中播撒或利用火箭、高炮、烟炉释放催化剂等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规模可谓世界最大,但尖端技术水平与美国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在云水资源的开发上,我国主要还是以防灾减灾、应急抗旱为主,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等方向迈进。周毓荃表示,对于如何在不旱的季节和地域有效地开发利用丰沛的云水资源,也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此外,“高温、雾霾天气下的人工增雨降温、除霾技术目前也在尝试之中,除补充水资源短缺,云水资源开发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周毓荃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