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探讨几个问题
作者:任振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学文转帖于此)
据媒体报导,2008,
首先,不是追究责任的问题,而是一个科学观问题。本人在灾害预测研究和科研管理体制的调研中,深感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和跟踪国外先进,大大加快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然而,某些人却走向极端,在部分人士中间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倾向:以为西方科学什么都好,唯西方科学才是科学,而不重视、甚至否定东方同样有科学。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现今国内科技界在科技问题上的全盘西化思潮,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国内外主流地震学家之所以认为“短临地震不可预报”,我认为这从西方科学思维方式来看,是必然的。因为西方的科学思维体系属于“还原论”。一是分解思维,学科越分越细。对于复杂巨系统来说,此种思维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犯“瞎子摸象”的错误;尤其将地球视作封闭系统,忽视了天文因素对地球系统的重要影响。二是线性思维。注重线性、连续、均匀、平均、平滑等规则化处理,甚至以此制订规范进行管理。这从技术层面来看,也很难找到非线性突发性最强的大地震的预测信息。现今非常规思维发现的仪器精确测量的临震信息,无论是次声波、电磁波、重力波,其频率都在几赫到0.0几赫之间,而这在常规观测中均被当作残差和“干扰”而被滤掉。如原先手工观测的地电仪器有临震信息,经数字化平滑处理处后反而将最宝贵的临震信号给滤掉了。因此,按照此种思维模式,难以抓到大地震可靠的前兆信息,尤其是其临震的关键信号,这就很容易成为必然的逻辑。然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整体思维,善于从整体上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抓住关键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自然界的实际出发,注重天地生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全面兼顾线性和非线性、渐变和突变、内因和外因的不同形态、不同过程及其转化的规律,以及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可能联系。此种整体思维方式,恰好弥补了现今西方分解思维和线性思维的不足。我们认为:作为复杂巨系统中突变性最强的大地震预测预报的出路,只有以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整体思维为指导、走中西两种科学思想相融合的道路,方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
至于阴副局长所说“震前没有出现大量典型异常”,不知是否主要指大震前的小震。如果这样,局限于测震,缺乏创新思维,今后仍然很难报出多数的大地震。建议中国地震局领导认真考虑:现在应当到了彻底反思、负起天职的时候。
其次,关于地震工作方针。邢台地震后,当时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大打人民战争”。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实质上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结果。而且,当时也是海城地震办首先预测的,而后才有辽宁省地震局的预报。可是,到了唐山大地震,当时地震局的领导,既没有事先及时听取唐山震前种种异常现象和各种预测意见的汇报,事后也没有去认真调查和认真吸取震前的可靠前兆信号和确有预测意见的临震手段;反而在唐山地震以后,撤消了大批群测群防网点。在事实上终止和取消了周总理亲自制定的地震工作方针。直到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仍然不能正视。这不能不说这是唐山大地震失误的一个重要教训。连后来由非主流的退休交叉科学家为主组成的中国地震咨询委员会也形同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历史的经验表明,应当通过认真总结,重新确立和深化、制定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方针,是很有必要的;并以此为指导,重新检讨唐山和汶川两大地震真正的深刻教训;引以为戒,总结出一套正确的具体政策以及有效的科学途径和技术方法,将众多人民血肉凝成的深重教训转化为真正的宝贵财富。这已成为我国地震工作的当务之急。
第三,临震预报的极端重要性。本人认为,要做到防震少死人的关键,在于做好临震预测预报,并且临震的三要素(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都要基本正确才行。可见其难度确实极大。然而,国内有一批非常规思维、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家,在长期探索和预测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结合现代科技,恰恰在地震预测中最难、最重要的临震预测方面,已经自主开发了20种临震预测手段。它是现今长中短临各类地震预测手段中最为丰富者,其中包括次声波异常、异常潮汐力谐振地电仪、精密地应力仪等7种我国独创的可精确测量的器测临震手段;从常规观测数据中挖掘出的磁暴二倍法、卫星红外异常等8种非常规临震信号;以及大地震和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共同触发因子---以月亮为主的“三星一线”时的引力放大及其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仅从北工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