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人工(自然?)增加降水的一个学说—调水到山麓

已有 2737 次阅读 2023-2-28 12:43 |个人分类:水资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自然?)增加降水的一个学说调水到山麓

张学文,2023 02 28

檀成龙不时的有关于调水可以增加新疆降水的文稿让我看。我也不时地就此左思右想。昨天翻我过去的博客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50391.html ,无意间看到了如下的表(格式略有改进):

 

1

2

3

4

5

6

7

8

气象站号

气象站

年降水量/mm/a

水汽压力/hPa

含水量

/mm

水循环周期天数/d

每年水分循环次数/n

海拔/m

51573

吐鲁番

15.6

7.6

13.25592

310.36697

1.176833

34.5

51365

蔡家湖

141

6.5

11.3373

29.36843

12.43682

441

51463

乌鲁木齐

286.3

6.1

10.63962

13.5736

26.90886

935

51465

小渠子

541.5

5.1

8.89542

6.000096

60.87402

1871

51468

大西沟

441.8

2.7

4.70934

3.89336

93.81357

3539

 (这里的表中每年水分循环次数的数量是指当地的空中水数量与它相乘就等于年降水量。它仅具有相当于本地水汽循环这么多次恰好与降水量相等,而没有顾及本地蒸发的水分外溢,外来的水汽也在当地可以形成降水这些环节。另外空中水的数量是依靠水汽压力乘以一个常数1.61 而获得的)

 

这个表提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在新疆天山附近。不仅气象站的海拔高降水大而且海拔越高它的空中水越少。而这个情况也似乎(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允许,但是也不能认识它很严格,因为降水中总是含有外地的水分的贡献)在说明越是靠近山区本地水汽变成降水的效率越高

从表中我们看到吐鲁番水汽压力(正比例与空气柱的含水量)最大,但是当地降水也最少。它一年的降水量仅与空中水的含量相当---不妨粗略地认为降水相当于水汽每年循环一次。而山区的大西沟的空气柱含水量最少,但是的降水相当于本地水汽每年循环94

我们确实要深刻认识这个事实、并且理解它可能提示的水分循环效益。现在就这个认识我在补充以下的几个分析角度:

 

1.        在气象学中大家都知道有所谓山谷风,即白天地方性的风从山麓吹向山区,而夜间是山风往盆地吹。如果山麓比较湿,那么谷风就把水汽抬高,形成伴山的白云,这种热对流再加强一点就可以形成降水(在山区近处)。总之,当山麓比较湿润时,依靠山谷风就可以形成降水,这在夏季尤为明显。而这个降水机制也在提示我们:增加山麓的降水,应当调水到山麓,或者拦截山区的河水、渠水让它就近蒸发。而不是把水引导海拔更低处再灌溉蒸发。

2.        我们知道近50年来中亚著名的咸海消失了,我国的罗布泊也消失了。而过去这些著名的胡泊是依靠发源于天山的河流水在低处聚集而成为胡泊的。而当中亚与新疆的农业的发展引用了山区流出的河水,于是河流下游干枯,对应的胡泊也消失了。从全局看这不仅带来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得水分蒸发的地点向山麓靠近。而山麓水分蒸发的增加会导致山区降水增加。

3.        可以说我们在开发农业的活动一方面缩短了河流、使得低处的胡泊干枯了,一方面发展了农业,也增加了山前的降水

4.        是的人类的农耕活动无意间不仅让海拔低处的胡泊干枯了,也让天山附近的降水增加了。新疆的年降水量从上世纪中期的2200亿吨/年,变成了现在的3000亿吨/年以上。注意如果从新疆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出国外的水分不减少、也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新疆每年的蒸发量从2000多亿立方米变成为接近2800亿立方米/年了。这真是在山麓发展农业带来的附加好处。---所以我们不宜把河水引到热量更好海拔更低的地方去发展农业。而是把农业摆在山麓附近!

5.        照此分析,新疆(以及中亚)降水在过去50年存在良性循环(山麓水分蒸发增加,导致降水增加),我们可以继续坐享其成。

6.        这种分析其实也为近40年新疆降水的增加提供了一种理解思路。


 

我的这个认识、分析妥当吗?错误吗?合理吗?大家同意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78297.html

上一篇:王德奎:哈得来环流圈---环科学-环组学
下一篇:2023年2月我国降水占有的相对面积%(6、24小时)
收藏 IP: 110.152.166.*| 热度|

7 宁利中 周少祥 尤明庆 檀成龙 戴新刚 杨正瓴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