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植树节,我说为什么要植树

已有 2019 次阅读 2019-3-12 16: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设立植树节,旨在鼓励公众多植树,植好树。这个树不是结果子摘茶的经济树,不是美化环境的风景园林树,不是防护河岸、海岸、堤坝、农田的防护林树,也不是主要用来生产木材的用材树,而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公益性质的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公益树。事实上,世界上第一个植树节就出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考虑,最早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树木稀少,黄沙漫天。1872年,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公众植树造林。州农业局决议采纳这一提议,规定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此后16年间,该州植树6亿棵,10万公顷荒野变成森林。我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植树节改为孙中山先生忌日3月12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振兴先行者。1979年,邓小平提议,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用途明确、植树人自己能用得上的树,经济价值较高的树,不用鼓励,不用号召,人们自会种植,更会千方百计种活植好;自己用不上的公益性的树,改善生态环境的树,才需要鼓励和号召公众去种植。植树成活,树木蔚然成林,植树人有了成就感,有了获得感,植树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否则就会生出许多疑惑。一旦心存疑惑,即使鼓励和号召,植树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公众的疑惑,涉及生态林业的基本内在问题:为什么非要植树呢?

种草比植树造林要容易一些,野草甚至不用人种便自然而然地见缝插针,生生不息。在实践中,既能长草也能长树时,人们总是选择植树。改善生态不过绿化荒山而已。树绿,草也绿,种草植树都能绿化荒山。为什么非要选择难做的植树造林,而不选择易做的种草来绿化荒山呢?

今天植树节,人大邀请国家林草局局长回答记者问。记者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植树造林成绩很大,但公众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地方总是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呢?局长回答,那是因为该种草的地方植了树,该种灌木的地方种了乔木。结合局长的回答,认真分析起来,记者的提问就隐含着前述的基本问题,为什么非要植树呢?

答案就在“植被”一词中。枝叶互相交叠连片生长的植物称为植被,比喻植物像被子一样覆盖地表。被子保护人身不受风寒。被子越厚,保温越好,可调控性越好,热了掀开一些,凉了盖紧一些;被子越薄,保温越差,可调控性越差,感觉凉时无论如何紧裹也保不住体温。与被子相似,植被涵蓄降水,保持土壤,保护土地生产力,从而保护生态。森林属于植被,灌木林属于植被,草地也属于植被。森林之被厚于灌木林之被,灌木林之被厚于草地之被。因此,森林保护生态的作用大于灌木林,灌木林保护生态的作用大于草地。一边是厚被子,一边是薄被子,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

不唯如此,量变发展为质变,森林之被还带来了更多利益。

一般而言,植树造林成功,林下地表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草,生长出灌木。但是,种草成功,种植灌木成功,却不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乔木,至少不会在短期内自然形成乔木林。一边是植树能招来草灌的人工林之被,一边是种什么长什么的草灌之被,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

良好的森林能在地表保留枯枝落叶层,形成林褥,也叫做死地被。与褥子缓冲床板坚硬粗糙带来的不舒服相似,林褥也会缓冲日晒雨打对土壤造成的损害。草地之被太薄,与枯枝落叶层分不开,几乎就是连被带褥的简易铺盖,所以又俗称活地被。一边是有被有褥,一边是连被带褥,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

森林连年存在,即使落叶,其森林之被仍然能够削弱风速,有效保护地表林褥不被劲风吹扫。我国为秋雨型气候,春风强盛,吹沙扬尘。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也正是最需要植被之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开春季节,草地之被才开始重建,毫无削弱风害的作用。一边是终年植被,一边是紧要关头会掉链子的植被,选择哪一个?不言喻!

乔木高大,高高撑起树冠层,笼盖林下空间,林内环境比较稳定,草旺灌茂,成为鸟兽的优裕栖息地,食物充足,藏身场所丰富,厚厚的林冠层更是许多树栖动物的乐园。因此,森林中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动植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复杂,遭受干扰后越容易自我恢复,生态平衡越稳定。换句话说,森林之被非常厚实。草地之被只是草被,鸟兽食物可以很充足,但只能供应小型鸟兽栖息藏身,大型鸟兽就需要往来迁徏。因此,草地中动植物种类相对稀寡。动植物种类越稀寡,生态系统越简单,遭受干扰后越不容易自我恢复,生态平衡越不稳定。换句话说,草地之被很单薄。一边是厚实的森林之被,一边是单薄的草地之被,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

所以,植树节鼓励号召公众要尽可能植树造林,能植树的地方就尽量造林绿化起来。受技术尚不发达的限制,一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不是造林人蛮干,而是林家铺子里的人正在“屡败屡战”,植树造林历史毕竟不过百余年,远非万余年之久的农业种植可比,毕竟失败是成功之好,毕竟野草也不是落种就出苗开花结果;一些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不是造林人蛮干,而是林家铺子里的每位成员早就在心上打下了森林植被厚实的烙印。

2019年3月12日于兰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7144.html

上一篇:文化进化
下一篇:装饰,衣服的可能源头之一
收藏 IP: 221.7.39.*| 热度|

1 郭奕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