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利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途径
一、聊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分类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资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活动痕迹的,具有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文化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则是指历史形成的,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进步起过重要作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存在。传统文化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可感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的、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另一种是以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的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名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31处,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名胜古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张秋、阿城、唐邑等是历史文化名镇。以上按照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分类属于物质类资源,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克鲁柯亨的显性与隐性文化的分类标准属于显性文化;另外,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10项,省级13项,市级71项。聊城历史上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范筑先,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名著中有很多情节是以聊城为背景的。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叫隐性文化资源。
2.依托旅游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与旅游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既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成可供人们旅游观光、学习、休憩、研究的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魅力,为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和荣誉感,才能使起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聊城市一方面加强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深挖内涵,另一方面不断加快现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制定了《聊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积极保护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精心组织搞好文化资源普查、规划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有机结合新新策略显示了巨大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规划的成绩。
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聊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的,旅游业发展的成绩,基本上等同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水平。图1是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十五”期间,从2000年的199.98万人次增加2005年的441.3万人次,年均增长17.2%;旅游收从2000年的10.8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亿元,均增长15.3%,5年累计接待游客1670万人次,旅游收入80.5亿元,一跃而成中国优秀旅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