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六)
——蕨类植物1
在生命的进化和发展史上,蕨类植物是一个奇迹。蕨类植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类群,迄今为止已有3亿多年的生存历史。蕨类植物是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如今恐龙灭绝了,蕨类还在;蕨类植物是裸子植物的祖先,现在许多裸子植物都成了孓遗植物,蕨类仍旧生机勃勃;蕨类植物是有花植物的始祖,在花满原野的今天,蕨类依然欣欣向荣。
在地质历史时期,蕨类植物中的鳞木、芦木都很高大,是煤形成的重要原材料。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除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桫椤是木本外,其它都是草本。蕨类植物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是以孢子来繁殖的,主要依靠叶子背面的褐色或黄色的孢子散落在潮湿的地方,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蕨类植物的地下茎年年能随时长出叶子来,叶子渐渐长大,叶柄上生有深绿而美丽的羽状复叶。
蕨类植物的叶根据功能又可分成孢子叶和营养叶两种。孢子叶是指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又叫能育叶;营养叶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又叫不育叶。有些蕨类植物的孢子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又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另外,在同一植物体上,具有二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称为异型叶。
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蕨类植物用途很广。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誉。许多蕨类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还有一些蕨类既是是饲料又是肥料。
1978年,我们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门分为五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契叶(木贼)亚门、水韭亚门和真蕨亚门。在具体分类过程中,有些人将这五类划分为纲,在下一级又增加亚纲或亚目。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蕨类植物非常丰富。那时,气候温暖湿润,利于蕨类植物生长,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周边广泛覆盖着极其茂盛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尤其以蕨类植物为多。这些茂盛的植物为恐龙等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蕨类植物尽管很丰富,但保存下来的少,绝大部分化为粉末变成碳质与泥质岩类混在一起,一些形成了煤层,但还有少数保存在了岩石中,特别是在泥岩中保存了下来,其中以蕨类植物碎片、孢粉为主,极少部分形成植物化石,就这样其种类和数量也是很丰富的,可见当时蕨类植物之茂盛。在延长组一千多米的地层中,从延长组长10到长1层均发现了蕨类植物化石,尤其是延长组下部及上部浅水三角洲,滨浅湖及周边保存的蕨类植物化石比较多。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黄枝高、周惠琴等人,在《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地层古生物》一书中所述,鄂尔多斯盆地(过去称为陕甘宁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包括地矿系统的铜川组)发现的植物群有32属91种。主要分为两大门,一是蕨类植物门,包括节蕨类、真蕨类;二是裸子植物门,包括种子蕨纲,苏铁类11种、银杏类等。其中:节蕨类15种、真蕨类24种、种子蕨纲14种、苏铁类11种、银杏类13种,其它各种类14种。
延长群(延长组),以蕨类以及真蕨类植物占优势,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植物属种有差别。在我们日常岩心观察及野外剖面观察时,最常见陕西似托第蕨Todites shensiensis (P’an) Sze和枝脉蕨Cladophlebis Brpngn,他们的基本特征如下:
薄囊蕨亚纲 Leptosporangiatae
真蕨目 Filicales
紫萁科 Osmundacae
拟托第蕨属 Todites Seward,1900
陕西似托第蕨Todites shensiensis (P’an) Sze
蕨叶至少二次羽状分裂,羽轴宽,小羽片排列紧密,全缘,呈前弯的正方形至三角形。中脉仅微粗于侧脉,下延,以锐角伸出,立即弯相侧方,向前仅达小羽片中部,即分叉消散;侧脉微弯成波状,分叉2-4次。实小羽片几乎成圆形,孢子囊遍布小羽片背面。
薄囊蕨亚纲 Leptosporangiatae
真蕨目 Filicales
紫萁科 Osmundacae
枝脉蕨属Cladophlebis Brongn,1849
蕨叶2-4次分裂;小羽片或多或少呈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基部有时微收缩或作耳状,顶端尖锐或圆凸;叶脉羽状,中脉至近顶端才消散,侧脉常分叉。
陕西似托第蕨与枝脉蕨属于同目同科不同属,若非古生物专业的人,在日常岩心及露头观察时很难区分。我们一般将小羽片圆一些,对称性好一点的认为是陕西似托第蕨,而小羽片长一些,或多或少呈镰刀形的认为是枝脉蕨。
野外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观察时,在延长组地层中常见陕西似托第蕨和枝脉蕨,在延长组下部及上部浅水三角洲中此类化石较多,而更多的是这些植物的碎片化石和孢粉。
这些蕨类化石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因为蕨类在浅水滨岸发育,其叶片及小枝干随水漂流到浅湖,所以在滨浅湖蕨类化石及叶片最发育。利用蕨类化石可以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及沉积特征,也可以确定地层时代。因此,分析研究蕨类等植物化石及其分布,对油气地质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06.30编写
参考文献:
生物教科书,互联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地层古生物[M].1980.地质出版社
吴兆洪.1986.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门)的历史渊源[J].广 西植物,6(1-2):63~78.
李春香,陆树刚,杨群.2004.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1(4):478~485.
邓胜徽.2007.中生代主要植物化石的古气候指示意义[J].古地理学报,9(6):559~574.
A67, 延长组长4+5,灰黑色泥岩含蕨类植物化石
陕西似托第蕨Todites shensiensis (P’an) Sze
Z185,延长组长8,深灰色泥岩含蕨类植物化石
陕西似托第蕨Todites shensiensis (P’an) Sze
X259,延长组长7,灰色泥岩含蕨类植物化石
枝脉蕨Cladophlebis Brpngn.未定种
延河剖面杨家湾,延长组长3,泥岩含蕨类植物化石
富县枝脉蕨(新种)Cladophlebis fuxianensis(sp.nov)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