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qiang2014 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博文

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

已有 4865 次阅读 2015-5-22 10: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

 

本周抽点时间看了《科技兴邦——中国著名科学家访谈录》,加上生平了解的几位大人,在他们身上获得一点点启示,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文所言【科学家】基本上是指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新中国科学达人,但努力不涉及具体前辈的姓名字号。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点都不为过,几位大拿都是出身书香世家,有些还是历史名人的亲戚。从小饱读诗书,文化底蕴不得不说是深厚。怪不得我们这样的只能当学术民工了,读书太少,经典读的太少。至于一些文章写手,一年到头也读不几本书,说现在的学术浮夸也就没人不信了。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归来吧,归来呦”。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有留学经历,但不约而同地又都有报效国家的情结在。在那样的年代都能把英语甚至是几门外语学的那么好,叫我们这些还在纠结四六级的后生甚是惭愧。那个时候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呢?但是回来的勇气不得不说是民族气节的燃烧。想想现在的个别科学家,简直就是拿科学来养家。当然科学不仅能养民族气节,应该也能养家吧?

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个人的努力当然但是“不因渔父引,哪得见波涛”。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不同场合感谢过一些人,是那些人的引导或者激励让他们成为了科学家。那时的教育制度,国家环境遇到一个能知道自己的人多么的不易。如果说他们成功了,那么这成功也是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的累积。也同时看到,迷茫也是伴随他们一直到青年甚至是中年。有时候进入一个行业真的有些误打误撞的味道,但是做出成绩来确实真枪实战的结果。

排在第四位的就是“树因其果实而得名”。他们广为人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做出来了成果。他们获得过荣誉,而且还是大大的荣誉,最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受住了荣誉的考验。这荣誉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不是涉足其他领域。特别是不敢碰政治,他们是科学家却不是公知。现在我们倒希望能出几个科学家公知,在科学界科学家和公众犹如船与水——水涨自然船高。

排在第五位的就是“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他们同时经历过最不科学的年代,这是科学家最大的考验。十年文革期间他们怎么说服自己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在78年我们还是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有了春天,还得有种子才能有绿色,这些饱经风霜的前辈就是那种子啊!这是对我国科学家最大的励志,在那个底线一降再降的年代,他们还是守住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排在第六位的就是“墨宝千卷、著作等身”。科学家都是特别能写的的人,他们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专著,遗传学、工程力学等等。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写自传的人几乎没有。最多的就是他们后来的学生把他的生平论文整理成册集成出版,还有的由学生出版传记。常见的形式是“MMM文集”,但略显杂乱,或许和他们经历过艰难岁月有关系吧。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老一辈科学家写一写自己的自传,以启后人。

排在第七位的就是“简单既真实”。勤奋,积累,团队,机遇,有个人爱好等等等,这些被我们看烂了的单词里面原来真的蕴藏着人生的精华。投机取巧真的不是王道,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真东西。

如果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谈的话,我们国家的科学在各个方面都还在别人的后面,特别是和一些发达国家来比较的时候。但是我们的科学精神并不是没有,而是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然后脚踏实地的去按规律办事。拒绝潜规则,弘扬正能量。【这话听着不像一个硕士生讲的啊?!】

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满满的正能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请勿对号入座。

《科技兴邦--中国著名科学家访谈录》(...)【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http://product.dangdang.com/204625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35014-892248.html

上一篇:推荐给同学的书,一位农学硕士研究生的读本
下一篇:建设乡村还是建设城镇
收藏 IP: 58.241.131.*| 热度|

3 陈海兵 魏焱明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