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近一个世纪,科研人员个人的发文量没有显著增加 精选

已有 10438 次阅读 2017-5-20 16: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科研人员努力让自己发表更多的论文,以在晋升、人才计划、项目申报中获得优势。在这种激励下,甚至出现了"Salami slicing"现象,即科研人员把一篇论文分拆成多篇论文发表。我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科研人员的发文量在显著增加。然而,事实证明,近一个世纪,科研人员个人的发文量没有显著增加。

编译作者:步一 /Indiana University                原文作者: Fanelli,D. & Lariviere, V.

素材推荐人:张琳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过去一个世纪,人均论文数量并没有呈现出上升态势)

在世界各国,很多科研评价体系对于论文发表数量都很重视,这种重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很多学术上的伦理问题,例如数据造假、数据重用、低估论文的局限性、夸大论文的结果和贡献等等。因此,一些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开始改变,例如德国规定,研究者在申请德国国家科研基金时只能在简历中列举有限数量的论文,荷兰则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去掉了论文发表数量这一条标准。

的确,现代科学一直饱受过量生产over-productivity)的问题,例如,很多期刊每天都接收到数量巨大的投稿;也有研究使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科研人员所面对发表论文的压力。去年,来自美国Meta-Research Innovation Center at StanfordDaniele Fanelli和加拿大的Vincent Lariviere两位学者在PLoS ONE期刊上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一个世纪以来科研人员个人发文量的变化进行了计量分析。

作者的研究方案

作者选取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内姓名多于三部分的作者(如Vleminckx S G E)以避免重名问题;另外,为最大限度上减少消歧的错误率,作者仅考虑美国、加拿大、欧洲15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学者,并进一步选取了至少在15年的窗口内发文且至少与他人合作过两次的作者。这些作者涵盖了数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被标记为其他(如健康、技术、工学等)的学科。作者随后选取了以下计量指标:(1)该作者第一篇论文发表的时间;(2)第一篇论文发表后14年内合著论文的数量;(3)第一篇论文发表后14年内合作者的数量;(4)第一篇论文发表后14年内发表的所有论文的被引量(被引量的计算截止到201412月);(5)经过领域标准化后这些论文所属期刊的平均五年影响因子(average five-year impact factor);(6)这些论文中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数量;和(7)该作者学术活动的主要国家。随后,作者还对Web of Science1900-2013数据集的论文收录范围、样本的代表性和消歧的错误率进行了简要的评估。

对于科研人员个人而言,压力并没有导致发文量激增

以此方法,作者分析了超过4万名作者,这些作者的首次发文记录都在1900-1998年间。研究发现,在近一个世纪,发文总量迅猛增长,这符合我们的认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当平均合作者这一因素被固定后,研究发现,在各个学科论文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对于科研人员个人而言,发表论文的压力引发了论文数量激增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对于国家而言,科研压力越大,第一作者论文的比例越高

通过国家层面数据的对比,研究还发现,第一作者比例高的国家和以往研究中显示的高科研压力国家有很高的重合度,但他们的总体论文生产率(即包含了非一作的论文)并没有很高。此外,很多南欧国家(如意大利),研究人员的投稿目标渐渐开始从非英文期刊向Web of Science收录的英文期刊过渡(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这很可能与科研政策的导向性有关。

个人的发文量上升的空间有限

尽管这项研究显示,科研人员个人的发文量并没有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上升空间有限。科研人员可能需要提交高质量的项目申请、科技报告、教学大纲和其他材料,这些因素导致科研人员用于研究或写论文的时间可能减少。

[1] Fanelli, D. & Lariviere, V.(2016). Researchers’ individualpublication rate has not increased in a century.PLoS ONE, 11(3), e0149504.

[2] DFG Modifies Rules for PublicationLists [Internet]. Berlin:DFG 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s; 2014. Available from:http://www.dfg.de/en/service/press/press_releases/2014/press_release_no_08/index.html

[3] Protocol for Research Assessments inthe Netherlands, (20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56068.html

上一篇:林墨最专栏: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国际可见度的学科
下一篇:Twitter上的科学家
收藏 IP: 36.23.185.*| 热度|

9 徐耀 武夷山 杨正瓴 高建国 俞立平 gaoshannankai xlsd cly85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