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的水平是导师的事情?
2009.05.16
前不久的两篇博文《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得到了一些关注。
《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891
《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095
《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这篇博文针对的是在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为人以及学术环境给定的前提下,研究生自己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导师的水平和为人是在他自己多年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术环境的形成也不是一天的事情,所以原则上研究生们并没有力量和机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但研究生们却可以充分地改变和发展自己。这篇博文绝无替不负责任的导师开脱的用意。
《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这篇博文针对的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为人是与学术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环境和标准变化了,不同水平和为人的导师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并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不同选择。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改变这些或等待这些东西的改变,是来不及的,而且常常是对自己没有长远的好处。这篇博文也绝无替不负责任的导师开脱的用意。
我之所以讨论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说什么高深和全面的道理,而是针对目前实际存在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种种问题。
现在要说的《博士的水平是导师的事情》,说的还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有水平和见识的导师,的确可以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水平和见识得到提高。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来实现,就是说不要轻易让学生过关的意思。是所谓教不严,师之惰。
但是,同一个导师对于不同的学生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很不相同。绝大多数的导师对于水平较差和自我实现期望较低的学生要求标准相对低一些,而对水平较高和自我实现期望比较高的学生要求标准相对高一些。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导师的标准和要求接受的程度也很不相同。所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实际关系一般来讲是他们之间在一起互动的结果。但基本的标准对同一个导师来说一般还是比较稳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非常复杂,长期相处的师生之间的爱恨交加的关系,并不会比一对恋人或者夫妻之间的爱恨交加来得简单。所以,为了简化和避免纠缠不清的状态,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议事规则有比较清楚的划分很重要。
在这些责任、义务和规则中,老师的发言权和自主处置权当然会高过学生。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更是强调和强化师生之间的依附和依存关系。不过,现代的人们的普遍看法和做法是削弱这种依附和依存关系。
自古以来,学生们都会抱怨人平和水平不好的老师,会滥用他们的自主处置权力,所以人们也常常会呼吁和选择限制老师的自主处置权。不过,这种呼吁能够变为现实,还需要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政府和政治权力的介入。历史上教师的自主处置权被逐步限制和剥夺,都是政府和行政通过各种对老师特权的抱怨和不满来完成的。不管这样做是对是错,老师的自主处置权被限制的结果,自然会是师生关系逐渐进入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的状态。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传统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随着老师的自主处置权的削弱和剥夺而逐渐消失的。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生关系,在学生对导师的从属关系被日渐削弱的前提下,不可能得到恢复。所谓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日渐对立,正是这个大的趋势所造成的。这些大趋势没有人能够逆转,因为现在大家绝不会轻易赞成回到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的封建社会。当然,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依附关系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不管如何,在师生的关系中,原则上总是要由导师来向学生提出要求的。当然,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除外。
抛开大趋势,从具体的问题上来讲,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同一个导师在他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于学术的看法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导师自己要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学生对于导师的这些问题也应该有正确的了解。比如说,研究上刚起步的导师和研究已经上了轨道的导师,会有很不一样的风格。前者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于刚起步的研究生会有更多的耐心。但随着研究和工作的深入,后者对于刚起步的研究生耐心自然会有所减少。对于后者,学生的正确态度是自己要更加的主动地区与导师讨论问题,但反过来开说,要偷懒也更容易。我的研究组不大,一般只有七八个人,因此这种情形还不严重,而我也常常会追着学生询问他的知识学习和研究进展状况,但很多时候学生们会觉得这是让他们不舒服的不必要的压力。研究组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变大,不能简单地讲大的研究组就一定不好。但在大的研究组里面,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问题会更突出一些,而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倾向于更加的参差不齐。
不管怎么说,导师对于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这些要求在不同的导师那里也常常会差别很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在说起某博士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他是谁谁谁的弟子,这显然是隐含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假设。当然,如果某个学生特别有出息,人们也会提到他的老师,这是隐含了“高徒有名师”的意思。在这个层次上说,博士的水平的确是导师的事情。
但是,在目前的大趋势下,学生和导师之间不会再有以前的那种比较长期的依附或依存关系。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导师的成就是导师的成就,学生的成就是学生的成就,不会被随便混淆。
如果某个学生很不错,大家在夸导师的时候千万也不会忘记同一个导师另外的某个学生很无能。既然导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多深的依附或者依存关系,学生之间的真正的差别主要是来源于学生自己,而不见得是导师起了多关键的作用。这正是所谓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
同样,导师如果有什么大成就,也并不见得就是学生的功劳。首先,同一个导师不止有一个学生,其次,某个学生作出了重要工作,恐怕换一个学生在这个导师的指导下也照样能做出。这个学生究竟行不行,还是得看他自己独立以后能有些什么作为。这正是所谓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
曾经有人告诉我说本组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表示担心他离开以后研究组后面的学生研究会做得不好。人家评论说这个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对此,我的态度很坦然。首先,只有好的和的确有贡献的学生才会这样看问题,对导师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己曾经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好的事儿;其次,作为导师,我感到有压力,因为我的其他学生也得做有人能做出同样或者更好的研究。否则不就正好证明我无能吗?我可从来不想被人说我的成就都是靠学生才有的。
导师和学生能够有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关系最好。不过这只是属于传统师生关系下的老生常谈,现在也越来越难得。既然已经gone with the wind的事,我就不多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博士的水平是博士自己的事和导师的水平是导师自己的事的态度,应该最符合professional精神,也对大家都有好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