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中国海
第一集 生命之海(二)
作者:李明春
(续)
【画面】 “曙光”号海洋调查船在黄海进行调查作业(历史资料)
【解说】 公元1977年的秋天,国家海洋局的一艘“曙光”号海洋调查船日夜兼程地在黄海上进行海上地质调查作业。这次调查前后历时近两年时间,首次获取了黄海海底70米深处的泥炭层。此前,日本、美国和韩国都先后对黄海进行过地质勘探调查,均未有所发现。这一泥炭层的发现引起了国外海洋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泥炭层的发现,使得黄海发育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这一泥炭层告诉我们,六千多万年前,黄海最初曾是植物的故乡,之后又成为了猛犸象、野驴、野马、原始牛、羚羊和棕熊的天堂。黄海在经历了几次漫长的沧海桑田变化,直至距今3至1.2万年时,才开始逐渐变成了鱼虾的摇篮。
【画面】 夜晚,海上作业的海洋调查船(历史资料)
【解说】 还是那次海上调查的一个夜晚,夜幕笼罩着黄海,这时唯有“曙光”号海洋调查船上的灯光给漆黑的海面带来了一点光明。“曙光”号船舷外,地质调查柱状取样在紧张地进行,震动活塞取样管不时地把一管一管的海底泥沙样品取上船。科研人员仔细地在灯下观察、分析样品,忽然有一段柱状泥样中露出了乳白色的光泽,这一发现令科研人员十分兴奋,这是什么?
原来,这是一段厚度达30厘米左右的贝壳层。之后在不同海域又多次发现,这一重要发现证明:沿今天黄海70米等深线的海底下2.5米深处,在距今四万年之初,曾发育过一条蜿蜒百里的贝壳堤。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其中所含贝壳达数十种,按层序分布排列,绵延数十公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面】 古贝壳堤
【解说】 组成这一贝壳层的主要种属有牡蛎、文蛤、兰蛤、白樱蛤、稜蛤、多形核螺、笋螺、毛蚶、泥蚶等十几种。贝壳层的贝壳像无数的“白骨”,记载了逝去的年代海洋贝类家族的生命在黄海的兴旺与毁灭。
有孔虫是沧海桑田变迁的脚注。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所有的生命都没有停止,生命与人类伴随着黄海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同时在演进。
【画面】 海潮滚滚,从黄海向北推进
【解说】 黄海经历了六千万年的变迁,直至距今约在二百万年时,东海水第一次完全涌入“黄海湖”,使“黄海湖”的淡水全部变成了海水成了真正的黄海。经过几次变迁的黄海终于形成后,海水又沿着中国大陆北部边缘继续向北侵入,把北京平原也变成了大海湾,那时称之为“北京湾”。这为渤海的形成创造了前期条件,此时海水中的生命也随着海水北侵向北迁移。
时至今日,科学家发现了这次海水北侵留下的海洋沉积物和在海水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有孔虫。
【画面】 古渤海变迁、沧州海侵、献县海侵、黄骅海侵动画图示
【解说】 在大约六千万年至二亿年之间的中生代,渤海周围大部分地区上升隆起,而渤海地区下沉而逐渐形成了渤海盆地的雏形。渤海的形成经历了沧州海侵、献县海侵、黄骅海侵的地质变迁后,在距今约220多万年时,古渤海形成了。
渤海,古时最早泛称“沧海”。
北庄遗址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的东北部,北依烽台山,距海50米,整个遗址南北宽180米,东西长140米,总面积约22400平方米。因其与西安半坡遗址属同一时期,被誉为中国的“东半坡”,是一个距今6500年的母系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经6次大规模探察发掘,已发掘出100余座古房屋基址和60余座墓葬。该遗址是长岛形成时期最早,埋藏最丰富的古遗址,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面】 山东长岛北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解说】 渤海形成后,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今天的山东长岛县是渤海中的群岛,称之为庙岛群岛。公元1980年,在群岛中的大黑山岛北庄,考古发现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发现房屋90多座,墓葬数十座和100多座灰坑和窑穴。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村落遗址,距今绝对年代5500—4500年,房址为半地穴式,这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是独特的。出土的石器有石斧、锛、齿、砺石、磨盘、磨棒、网坠。古器有锥、针、镞、鱼钗和鱼钩等,蚌器有刀和镞。此外,还出土了众多的动物骨骼,有鹿、猪、狗、兔及大量的鸟类。在发掘的已形成红烧土的墙皮中还发现了有黍子的皮壳。
这证明渤海形成后,进入原始社会时,生命与人类已同时进入渤海,并在海岛上生存繁衍。
【画面】 砣矶大口龙山遗址
【解说】 在北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被发现后,在庙岛群岛的砣矶岛又发现了一处南北长200多米,东西宽约百米的大口龙山遗址,在一处95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房址2座,墓葬22座,兽坑9个,用火痕迹10处和陶、石器等物品。
珍珠门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北长山岛九丈崖公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面】 珍珠门商代遗址
【解说】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庙岛群岛北长山岛的一个海拔只有20-25米的山顶,一处三面环海,悬崖绝壁,狭小无淡水、土层稀薄的山坡上,又发现了南北长150米、东西宽80米,相当于商代至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址。
【画面】 美丽富饶的海洋
【解说】 海洋创造了生命和人类,也为养育他们准备了丰富的物质。
【画面】 陆上平原、高山
【解说】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显然这儿的“物博”仅限于“陆地”而已。作为一个源于古老农业文明的国家,我们曾一直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对于海洋却长时期有着一种陌生感。久而久之,竟使我们忘却了海洋本来的富有和丰腴。
【画面】 中国主权海域、管辖权海域
【解说】 广义上讲,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的自然资源,以及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等人类共享资源中我国应得份额两部分。中国近海是指我国的内海和领海以内海域。
多年来,有一个事实值得中国人自豪,那就是我们有仅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可就在我们为此兴高采烈之时,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他在20世纪末提出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诘问。此话一出,曾引来举世哗然。这盆冷水一浇,中国人也似乎感到了彻骨之寒,让我们清醒了许多。
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陆上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养活中国人的确将是一个严峻的大问题。
【画面】 海洋渔业资源
【解说】 我国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因而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目前记录在案的物种数为20278种,其中鱼类有3014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鱼类生物资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就鱼类资源分布来说,黄海有290多种,东海大陆架海域有73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有1000多种,南部大陆架海域有20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有近600种。我国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年渔获量400多万吨和近300万吨,近年已逐步呈下降趋势。
【画面】 海洋植物资源
【解说】 除鱼类等海洋动物外,中国海还有丰富的海洋植物和海洋微生物资源。我国拥有红树植物38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一半。海藻资源产量最大的主要是褐藻和红藻,可供食用的达几十种,如海带、紫菜、裙带菜、麒麟菜等。藻类植物中许多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含有20余种溶脂性或溶水性维他命。
【画面】 海洋矿产资源
【解说】 海底矿产资源是相对陆地矿产资源而言的,存在于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海底底土中。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有资料显示: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约为46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23亿立方米。截止20世纪末,我国在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9个含油气沉积盆地,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海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包括黑色、有色和稀有金属以及许多非金属矿产。截止20世纪末,已探明种类达65种,其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或储量的砂矿主要有锆石、钛铁矿、金亿石、独居石、砂金、金刚石等13个矿种。据不完全统计,已探明各类海滨砂矿床191个,矿点135个,矿产资源量约16亿吨。
说到矿产资源开发,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美国本土并不缺乏石油资源,但其宁可封住已开发的油井,而拿大把美钞,开着钻井船去阿拉伯、波斯湾、北海去寻找石油供应基地。
我国按人均拥有量来讲是一个地道的矿产贫国,我们在保护、合理开发陆地矿产资源的同时,是否也该把目光投向海洋呢?
【画面】 海洋能资源
【解说】 海洋能资源通常是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资源,它们都以海水为能量载体,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潮)流能、温差能(热能)和盐差能。
据初步估算,我国海洋能资源总蕴藏量约为4.31亿千瓦,其中仅潮汐能和海流能两种,年理论发电量可达3000亿度。我国沿海波浪能总蕴藏量为0.23亿千瓦。据测算,可开发的海流能装机容量约为0.383亿千瓦,年理论发电量约270亿度。海洋温差能按照海水垂直温差大于18oC的区域估算,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区域达3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温差能资源约为1.5亿千瓦。
【画面】 海潮
【解说】 海水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洋化学资源,即海水中溶存的多种盐类和化学元素,如海盐、氯化钾、氯化镁、溴、铀、重水等;另一类是海水资源,如海水淡化使用于电力、石化行业冷却水或其他工业用水。
【画面】 滨海旅游景观
【解说】 滨海旅游资源是海岸线附近陆域和海域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总称。我国滨海地区可供开发的景点达1500多处,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河口处。如海山洞石、海陆作用造就的奇特景观、海洋生态类型、海洋古迹等。此外,还有海洋空间资源。
海域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必将为“养活养好中国人”做出巨大的贡献。
【画面】 古代的传统海洋开发活动
【解说】 中华民族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从未停止过,但一直在传统或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正是在那遥远的年代,由于大海的神秘莫测和受对大海认知度的制约,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另一种寄托。
《妈祖》电视剧(2012)
北宋初年,福建东海一带经常闹海灾,渔民伤亡惨重。此事经赤脚大仙奏明玉帝,申请加封一位海神,统管海上救生诸事宜。在王母娘娘的支持下,赤脚大仙于莆田湄洲岛发现了侠义、善良有德行的林愿,并请观音菩萨赐林妻怀孕,十四个月后产下一女孩,取名默娘。此女出生后聪明无比,更揣善良济世之心。菩萨和大仙甚喜,相约暗地收她为徒,逐渐教她医术、预测、观天象等法力,以便将来能承担海神之重任。
【画面】 妈祖
【解说】 这是一幅无法想象的大自然沧海桑田变迁、演进的壮丽画卷。生命诞生于海洋后走向了陆地,至今我们无法知道和想象是在海中还是在陆地如何诞生了人类,但可以知道人类定居陆地后又回转身去面对海洋的神奇与莫测的现实,当自身的智慧无法解读时,开始寻求另一种精神的寄托。
古代,我们祖先知识未开,慑服于自然界的力量,只能寄托于鬼神与灵魂。在中国沿海地区,妈祖对于海上的人来说就是一位不可替代的神祗。
自古以来,航海者、海洋贸易者、海上生产者,他们终年浮家泛宅如沧海一粟,生命寄托于波涛澎湃的海浪之中,其精神的依托唯有祈祷拯救海难、解人于危难的神灵。
可以想象,古代渔船在海洋中被巨浪翻腾之时,往往会因晕船而产生幻觉,由于日常信仰妈祖的神灵,便会恍然看见有朱衣神祗来临:如在海上风雨中时而忽闪在桅杆上空的雷电现象,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妈祖神火出现;在海中由于海兽或其他自然现象而产生的飘忽不定的磷光,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妈祖带天兵出巡来解救危恶;由于海洋中风带关系,暴雨时风时起时静,往往会被认为是妈祖法力所为。直至后来发展到海洋灾害的始止、海上兵乱、外倭海盗等,往往都会祈祷妈祖保佑。
海神妈祖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信仰,是一种“超越自然的迷信”习惯,并相应地逐渐形成宗教意识,海神成了海上人的精神寄托者。
【画面】 书法“晦”字
【解说】 我们的祖先在造“海”字的同时,还造了“晦”和“悔”字。当“晦”字用于海洋时,突显了海洋是神秘莫测的晦暗深渊。当人类再次面对这晦暗的深渊时,我们是否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回到史前那遥远的年代,去猜测和感知当初“海辕人”离开神秘莫测的海洋走上陆地后,是否开始从心里后悔了呢?悔恨自身为什么要从海洋走上了陆地呢?
地球充满了神奇,同时也充满了无奈。对于人类,神奇也好,无奈也罢,地球依然按照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前行。人类面对的只能是:敬畏海洋,崇尚生命,物竞天择。自然与海洋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演进着生命的历程,续写着地球生命的年轮。
(本集完)
———————————————
编者注:
《寻梦中国海》一书,原书稿为作者李明春于2011年写就的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文学脚本而未能拍摄。之后,原稿以“一部没有拍摄的纪录片一一寻找中国海"为书名投送安徽教育出版社,经与作者商讨后更改书名为《寻梦中国海》,于2013年12月岀版。出版时对原稿作了较大的删节,征得作者同意现连载为原纪录片文学脚本原稿。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原青岛记者站站长、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
1968年入伍,海军北海舰队,197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今中国海洋大学),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土班结业。1974年毕业后分配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任调查船实验室主任,1981年任原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1989年供职《中国海洋报》至退休。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著《海权论衡》、《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渤海启示录》、《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等,传记《一代宗师一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
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一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