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2-03
本文是《自然-化学》元素故事系列的第40篇文章:氯的编年史 原文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化学系教授Barbara J. Finlayson-Pitts Barbara Finlayson-Pitts对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了或好或坏作用进行了思考。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造环境中,氯都随处可见。地壳和海水都富含氯;它也存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胃液中的盐酸;它还是清洁剂和农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来源: © J. N. PITTS JR 对单质氯最早的观察记录可以追溯到1774年,当时Scheele在二氧化锰与盐酸的反应中观察到一种黄绿色气体生成,后来被鉴定为是分子氯(Cl2)。 那个时候人们以为这一气体是氯酸——氧和盐酸形成的化合物,并发现它可被用于杀虫和漂白。直到1810年,Davy才提出该气体实际上是一种单独的化学元素,并于次年将其命名为氯(chlorine,源自希腊语的chloros,意为黄绿色)。 在漂白中并不太实用的气态氯很快就被次氯酸溶液取代了。直至今日,次氯酸仍被用于需要漂白和消毒的场合,比如纸浆和造纸业,以及处理饮用水和游泳池水。氯也被广泛用于从溶剂、塑料(如聚氯乙烯)到药品等各种产品的制造。 遗憾的是,含氯化合物也产生了种种不良影响:氯气、光气及芥子气都曾被残忍地、不人道地用作化学武器。另一个例子是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其影响被详细地记录在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中。 第17号元素与大气中的灾难性效应也有关。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氯氟烃(CFCs)被广泛用作制冷剂、气溶胶喷射剂和泡沫发泡剂。它们在对流层(15千米以下的大气层)中无毒、无反应活性,这最初被认为是优点;但在1974年,Molina 和 Rowland发现它们实际上具有重大的全球性影响;因为这一发现,1995年他们与Crutzen 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因为CFCs在低层大气中不会显著下沉,所以会被运载到上层大气。在那里,波长小于240 nm的辐射可以诱导其光解,生成的氯原子会参与破坏臭氧层的连锁反应。平流层(距离地面15至50千米之间)的臭氧可以阻挡来自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正常情况下很稳定的臭氧浓度会被CFC诱导降解过程所降低,这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强。这一化学过程导致的最引人注目的后果是南极春季臭氧层空洞——某些海拔高度的臭氧层被完全破坏。此外,CFCs也是相当强力的温室气体。 对流层化学中氯的另一个神秘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逐渐明朗。海洋的波浪作用产生的亚微米级空气盐颗粒主要由海水中的氯化钠(NaCl)组成;同时来自碱性干湖的灰尘也含有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如HNO3、NO2、N2O5)和羟基自由基与这些颗粒的内部及表面的氯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含氯化合物,如HCl、ClNO、ClNO2、Cl2和HOCl。 令人惊讶的是,最近的测量结果显示,这种对流层的氯化学反应似乎也广泛地发生在大陆中部地区,这些地区也能检测到ClNO2。其来源尚不明确,可能与卤素化合物和地表的氮氧化物(NOy)之间的非均相反应有关。 大部分含氯化合物都会快速地转化为氯原子,它们与合成和/或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当高的反应活性。这通常会导致对流层臭氧的增加,臭氧是一种有毒的空气污染物和强力的温室气体。这是人为和自然排放协同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其潜在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尽管这些大气过程极其复杂并难于研究,但阐明它们的化学对大气过程的定量预测至关重要,这进而有助于减少或克服这些过程导致的不良影响。 无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好坏,我们已逃避不了氯。那么接下来的挑战便是如何扬长避短。ⓝ 原文以Chlorine chronicles为标题 发布在2013年7月23日的《自然-化学》In Your Element上 Nature|doi:10.1038/nchem.1717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9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