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 可容误差ε
要避免无穷小和0的谬误,唯一的办法,除非我们改造0 ,重新定义‘零’的内涵
比如,定义:
{零0}= {1/阿列夫0}
{零1}= {1/阿列夫1}
{零2}= {1/阿列夫2}
即,把0看作精度不同的集合{零0}、{零1}、{零2}......
把‘零’看作某一群无穷小量的‘集合’,而不单单看作一个绝对点值‘元素’,需要很大的勇气,将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因为0是一切逻辑的基础,0必需是某个确定的值。
如果0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怎么可以参与运算呢?
进一步探讨:
如果我们说 A=B ,隐含意思是 A=B+0
不确定性原理中当△x△p=h/2时,x和p变量间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果△x△p=0,则x和p变量是确定的。这似乎指出了一种解决数学危机的途径。
如果有网友以一种过于休闲放松的眼光浏览本文,可能不能注意上一节关于0的悖论的实质。上一节实际上是告诉大家,无穷大和无穷小概念并没有什么不妥,分级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更是可靠地朋友。数学的局限性不是因为微分有时是无穷小、有时又变成了零。数学逻辑中真正的问题在于0,实质在于0,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是零 。
传统数学的 0 的概念有问题!
一直以来,大家心目中的0是“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实际上这是错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世上既没有绝度的确定性,也不可能有绝对的逻辑‘零’!
首先,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一开始,上古智者们认为空气是“什么都没有”,遗憾后来发现它有氧气和氮气;后来,又发明一个词语‘真空’,说它“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知道它充满了电磁波和宇宙射线;再后来,发现真空中有些漆黑一片的地方存在暗物质;而且即使是那些既没有发现电磁波、也没有发现宇宙射线的地方,有人以为那里应该是“什么都没有”,不过相对论推断那里是黑洞,黑洞里不但非空,而且质量超级多多。。。。。。
其次,在数学中,如果坚持0是“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的观念,那么永远解释不了无处不在的δ冲激函数,δ冲激函数告诉我们逻辑0是某种级别的无穷小,而这个无穷小并非“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并且,从傅立叶变换可知,波粒二象性是根本宇宙原则 ,每一个量子(占据点位0)都伴随无穷无尽的波,波exp(ipr)无处不在。
最后,更重要的是,放弃 0 是“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的观念并不会出什么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采取“相对0”替代“绝对0”依然可以确保逻辑的严密性。
先来看几个例子:
如果朋友们想换手机、数字相机、液晶电视,最关心的应该是像素,都知道像素越高图像越清晰。毋容置疑,500万像素比300万像素分辨率高,800万像素更比500万像素清晰。但是,无论像素多高,哪怕5000万像素、8000万像素,如果我们用放大镜看,一个个像素点构成的图像依然会出现锯齿,依然是不连续的。
那么,是不是因为不连续,我们就说图像不真实无意义吗? 或者,为了得到绝对清晰的照片,是不是我们需要500亿像素的照相机呢?
当然不,因为日常生活根本就不需要高至500亿像素的清晰度。
并且,如果真的500亿这么高的分辨率,可能看到的不是美女的图像,怕是要看到她皮肤毛孔中肮脏的四处乱跑的螨虫了,那时高清晰可能不再是赏心悦目而是恶心了吧。
况且,理想化的“连续”像素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就像前面说的英国海岸线不确定性现象一样,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将会让人脸的轮廓一步一步显示出毛孔、细胞、蛋白质、原子。。。。。一片混沌,最终什么也看不清!
很显然,日常生活根本就不需要高至500亿像素的清晰度的照片,更不需要“绝对准确”的照片,况且所谓的“绝对准确”的照片根本就不存在!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关于电影胶片的帧数。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震撼于画质的高清和动影的冲击。其实看起来连续影像的电影,胶卷并不是连续的。对人的视觉来说,每秒钟播放24帧图像就可以感觉到连续的运动画面,电影采用的就是24帧的方法。在电影院里,我们不需要“绝对准确”的动感,因为人眼永远无法判定“绝对准确”连续动感的真与假。电影剪辑只需要更换有限的几张图像的顺序就能搞出蒙太奇的效果,就能轻而易举蒙混大众的眼睛。大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虽然我们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但生理能力有限,判断永远不可避免会存在误差。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直线和曲线。记得上中学时数学老师为了让大家对曲线的概念有个直观的感受,请同学用剪刀剪一个圆。有个同学剪得很慢很耐心,自然,我们都认为他手中的圆几乎无懈可击的非常完满。但是老师说这个也不是圆,所有的同学剪出来的都不是圆。并且任何人无论花多么长的时间,也不可能用剪刀剪出一个圆来。因为剪刀的切口是直线,而有限的小直线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曲线吻合。那么,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实现直线段和曲线的吻合,我们就不用剪刀剪圆了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仍然用剪刀剪出圆形,民间艺术家还用剪刀剪出了奇形怪状的曲线窗花,栩栩如生!
类似的例子显然是多不胜数的,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逻辑中,不需要所谓的绝对准确,只需要差错相对较小,过得去就行了,并不导致谬误。
比如:
【理论】 尖石头 + 木棍 => 矛
【实际情况】(尖石头 + 一点点废料) + (木棍 + 一点点废料) = (矛 + 一点点废料)
实际情况与理论总有一点点出入,有时这种微小的误差出入并不见得会出问题。
这种不会导致问题的“一点点出入”,也就是可以容忍的过得去的误差,术语叫做“可容误差”(为方便叙述记为ε)
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室里,也存在误差,永远存在误差。
实验室的数据分析中,
如果有: A = B + ε
则意味着: A = B
“可容误差”的概念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验室里相生相伴,而且即使在严密的、严谨的、严肃的数学中也处处可见。比如微分dx,比如ε-δ极限定义,数学中的ε代表某种无穷小量,注意ε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ε代表系统的可容误差。
也就是说上面的‘可容误差’逻辑并不局限于实验室数据,它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
如果有: A = B + ε
则得到: A = B
请注意,“可容误差ε”在逻辑上对应的概念正是‘零’。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逻辑的‘零’并不需要保证“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什么都没有”,而只需要保证为“可容误差之内”。
更有意思的是,在阿列夫2维度的频域和时域张量空间中,对频谱数据的取舍,能改变时域模型的精度。
以低通滤波为例,矩形函数在频域与实验波源的乘积,可以改变时域图像的光滑程度。
实验数据,时域图像包含了高频杂音:
频域滤波频率40以外的高频,时域图像杂音锯齿消除了很多:
频域滤波频率10以外的高频,杂音锯齿基本消除,时域图像基本光滑:
这里,以矩形函数滤波原理为基础的传递函数H限制了杂音频率,充当了系统精度质检员的角色。而去除杂质锯齿的数据,更能够反映主要问题的特征属性。
不知道我的表达是否清晰,再重述一遍本文的推断过程。因为无穷大存在分级(阿列夫ℵ0、阿列夫ℵ1、阿列夫ℵ2......),所以不可能同时保证“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完备性;同时因为存在无穷小的分级(也就是‘1/ℵ0’、‘1/ℵ1’、‘1/ℵ2’ ......),所以不可能同时保证“绝对的纯粹的终极的”确定性。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准确”,也不存在臆想中的“绝对0”。不同系统有不同的精度要求,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可容误差ε’,这意味着不同系统有着不同的逻辑0 ;零由系统精度确定,精度不同的系统所要求的逻辑0不同。
一切逻辑概念中的‘零’都是“相对0”,‘零’的概念只来源于系统的精度,‘零’就是系统的‘可容误差ε’,小于‘可容误差ε’的所有无穷小量都属于集合{零},集合{零}的所有元素0满足逻辑基本等式:
如果 A=B+0 ,则 A=B
必须注意的是,不确定度和完备性的判断可以保证这种偏差不造成谬误。
不确定性原理中当△x△p=h/2时,x和p变量间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果△x△p=0,则x和p变量是确定的。这似乎指出了一种解决数学危机的途径。
基于不确定度和完备性的逻辑对偶关系,我们发现‘空间大小’与‘可容误差’存在对偶关系,这就像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对偶关系一样。
一般而言,我们总是先确定所讨论对象的‘空间大小’(特定范围、定义域、问题背景等等),然后才有‘空间精度’(可容误差)。
比如,连续实数(ℵ1维度空间)的可容误差是微分dx,相当于‘1/ℵ1’,所以一切小于‘1/ℵ1’的量均为0 ;
但是,在量子态空间(ℵ2维度空间),可容误差是‘1/ℵ2’,此时小于‘1/ℵ2’的量为0 ,大于‘1/ℵ2’的量当然不是0 。
基于此,可以容易理解冲激函数δ的含义。
在阿列夫1维度赋范空间,冲激函数δ在直线上占据的点位宽是dx,因为dx占位为0 ,所以冲激函数δ宽为0 。
但是,在ℵ2维度赋范空间,点微分dx(相当于‘1/ ℵ1’)比‘1/ ℵ2’(阿列夫ℵ2维度赋范空间的逻辑0)大;因为此时点微分dx比0大,不是0,所以量子态空间的冲激函数δ的‘厚度’并不是0 (阿列夫ℵ2维度赋范空间下的冲激函数δ肚里是有厚度的),所以ℵ2维度空间的冲激函数δ并不会产生“不确定值*不确定值 等于 确定值” (0×∞=1) 这样的逻辑谬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