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项关于教材质量重要性的实证研究 精选

已有 6480 次阅读 2016-3-9 06:58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项关于教材质量重要性的实证研

武夷山


   布鲁金斯学会网站2016年3月4日发表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Thomas J. Kane教授的文章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use student achievement instead(不要根据封面来判断书的价值,要看学生的成绩)。

   文章说:有句老话:不能根据书的封面来判断书的价值。那么,要判断教材的价值,就要看采用这些教材的学生的成绩。2015年2月至3月间,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5个州的1500名教师和142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科研人员主要想了解的是,教师们正在开展哪些教学变革,他们所受到的相关培训和支持是否有效。问卷顺便也了解了一下,教师们使用着哪些教材。他们将接受调查的每位教师与其所教学生对应起来,收集了学生的各种数据:其人口学特征,学生们在本州以往考试中的成绩,他们的同学的相关人口学特征数据的平均值,等等。研究人员还估计了每位教师在前一学年(2013-2014学年)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为的是了解:对学生成绩影响较大的教师是否都在选用特定的一些教材。控制了学生及其同学的人口学变量和教师影响的因素后,研究人员估计了学生成绩上的差异与其使用教材的评估质量之间的联系。

结果发现,教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数学教材。对于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班级,教材效果或质量方面的一个标准差相当于学生成绩的0.10个标准差,也就是说,假定所有学校都使用教材质量评估中排名前四分之一的教材,学生成绩总体上将提高0.127个标准差,或平均提升3.6个百分点。听起来,提升3.6个百分点这个幅度不算大,其实,它比新教师入职三年后由于经验积累所能够带来的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还要大。

   研究人员估计,至少要收集1800所学校的数据,才能从统计学上较有把握地回答如下问题:占据市场份额超过10%的那些流行教材是否对学生成绩发生了0.1个标准差的影响。印第安纳州和佛罗里达州已经在采集教材选择方面的数据。即使这些数据不够,还需要采集更多的数据,开展“教材质量对学生成绩之影响”研究的费用也不会超过200万美元。参与“中学毕业生升学或就业准备程度评估”(PARCC)和“更明智的平衡评估联盟”(SBAC)诸州约有300万名四至五年级的学生,假定质量较好的教材与质量一般教材的价格相同,若平均每个孩子的成绩提升3.6个百分点,则“教材质量对学生成绩之影响”整个项目的成本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不过是每人67美分左右。

Thomas J. Kane及其同事为了论证该项目是经济上合算的,又算了一笔账。Krueger(1999)在田纳西州开展的研究表明,对于小学低年级生,小班教学能带来学生成绩5个百分点的提升。但是,将班级规模从23人压缩为16人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因为需要更多的教师去应对更多的班级。假定教师的平均年薪为5.5万美元,则小班教学改革就要求参与PARCC和 SBAC的各州承担31亿美元的成本,相当于每个学生分摊1046美元,是前述67美分的1561倍!而且,这里只估计了教师成本,尚未计及小班教学要求有更多的教室空间所导致的校舍硬件成本的增加。

他们承认,即使控制了一些变量,他们得出的“教材质量对学生成绩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也许还是过高估计了教材的作用,这是因为,假如某学校一刀切地都采用了好教材,学生成绩也都提高了,但真正导致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某个未知的隐变量。今后,若能测度从一种教材转换为另一种教材之后学生成绩的变化,结论就更稳健了。

 

博主:上述研究应属于教育计量学了,目前这种研究还不多见。尽管该研究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这样的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在大数据时代尤其如此。

文章原文见http://www.educationviews.org/judge-book-cover-use-student-achievement。如果我对原文理解有误,或中文的术语表达有误,请行家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61456.html

上一篇:[转载]美国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下一篇:冯长根教授对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立的贡献及其他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26 谢平 许培扬 钟炳 徐令予 魏瑞斌 刘建栋 赵美娣 陈苏华 吕洪波 史晓雷 姬扬 章成志 马雷 许方杰 张文军 王启云 杨正瓴 庄世宇 李泳 闫钟峰 蒋永华 周春雷 xlianggg shenlu aliala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