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就《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答王大元博主

已有 3353 次阅读 2015-7-11 10:50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就《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答王大元博主

武夷山

   刚才看到王大元博主的文章“向武夷山先生请教:本人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的评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904560.html),现简要回答王先生几个问题。

问:你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中的创新指数的英文是否是“Innovation Index

:是。

问:如果是, 武夷山先生是否能简要的解释一下你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这个报告中关于“Innovation Index”的定义是什么, 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用五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其中20个定量指标,10个定性指标)来测度。对于任何指标,以最大的指标值为100分,其余数值折算成相应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之间都是等权的。

问:在你的博文中说“《报告》同时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8.4,位列第19位”,为何康奈尔大学2014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说中国的创新指数得分只有46.57, 世界排名29位(见截图)?难道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方法与国外不同或者不接轨?

答:不存在接轨问题,因为学者们在用什么方式来测度国家创新能力问题上并没有共识。康奈尔大学的全球创新指数基于81个指标,归属于以下7个大类:

1. 制度:政治环境、规制环境与商业环境;

2. 人力资本与科研:教育、高等教育与研发;

3. 基础设施:信息与通信技术,一般基础设施,生态可持续性;

4. 市场成熟度:信用、投资、贸易与竞争;

5. 企业成熟度:知识工作者,创新联系,知识吸收;

6. 知识与技术产出:知识创造、知识影响力与知识扩散;

7. 创意产出:无形资产,创意产品与服务,线上创造力。

可见,他们的一级指标有7个,二级指标有81个,都比我们的指标数目多。但您若仔细考察各自的细分指标,肯定会看到很多共同的东西,如论文、专利、高技术产品出口之类。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们总共考察了129个国家,将中国排在第29位,即处于前25%的区段(比75%的国家强);我们总共考察40个国家,中国排在19位,只处于前50%区段(只比半数的国家强)。看表面,19位比29位靠前,其实,他们的指数将中国评价得更棒。

问:这个国家创新指数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因为在康奈尔大学的排名榜上位列第一的是瑞士, 新加坡也要排名第7, 难道美英法俄日都不如瑞士和新加坡? 难道这个创新指数能准确的说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

答:问得好。我们之所以不采用他们的指数,原因之一就是在其榜单上小国家的名次太突出,不符合我们通常的主观判断。要作国别比较,就得采用同一把尺子,那么就不宜采用绝对数指标,例如,SCI论文总数,发明专利总数,采用绝对数指标对小国不公平。因此,康奈尔大学的指数和我们的指数都主要采用相对指标,如每万名研发人员的论文数,按研发经费平均的引文数,等等,但是,采用相对指标对大国又不公平,新加坡的排名可能比美国还靠前,说不过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只考察40个国家,其研发经费总和占全世界总量的98%,其余国家就忽略了。即使这样的话,小国还是相对“占便宜”,但我们的榜单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康奈尔大学的榜单要小。

创新指数想反映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是综合实力(那还得看军事实力、经济总量什么的)。比如芬兰国家不大,综合实力是排不上号的,但其创新能力确实很强,全世界的创新研究学者对芬兰的创新能力是没有异议的。

  问(博主:其实不是问题):本人请教了一位在中国专利局工作了17年的专利审查官(我的一位同学),他说“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是一个奇怪的术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无法解释”

答:我们的“创新环境”一级指标下,有一个二级指标是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没有“知识产权创造指数”的说法,您从哪里看来的这个说法?

   最后,感谢您和其他博友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的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04588.html

上一篇:哪些国家最重视外观设计专利?
下一篇:对陈安博主评论的简要答复
收藏 IP: 219.142.244.*| 热度|

6 孙学军 蔡小宁 钟炳 许培扬 李天成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