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计算机模型的模拟结果 精选

已有 5686 次阅读 2015-5-21 07:18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计算机模型的模拟结果

武夷山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Liane Gabora女士20152月在ArXiv发表文章,Can Other People Make You Less Creative?(其他人能减弱你的创造性吗?),原文见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502/1502.02076.pdf

作者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充满创造力,对社会整体是好事吗?一个文化若要以最优的方式演化,则创造活动与仿效活动的理想比是多少?创造者的创造力多强为好?人们会根据周遭人群对自己所创造成果的价值之认识来调整(增强或减弱)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努力程度吗?

    作者用自己和同事从1995年就开发出来并不断改进的一个模拟文化演化的计算机模型来回答以上问题。模型的最新版本叫EVOC(“文化演化”的意思)。

他们上世纪90年代的模拟表明:发明创造与跟踪模仿的理想比是2:1。作者指出,理想人工世界的模拟结果当然不能简单外推到现实世界,但是,确实有很多人说,他们用2/3的时间思考,做“自己的事”,用1/3的时间来交谈、阅读、学习。这二者倒是基本一致的。

2009年,他们发表了又一次模拟实验的结果。结论是,如果创造者的创造力不是很强的话,则全社会的创造者越多,越好;但如果他们的创造力极强,则其人数少一点,创意在社会中生存下来的平均适应度反而要高一点。

然后他们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他们20122013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意扩散到一个门槛值所需的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创造者与模仿者之比(C和创造者的创新概率(p)。创意的适应度也取决于CpC小,p就得大;C大,p就得取中间状态的值。于是,再次出现这样的结论:创造者的创造力的大小与社会所需的创造者人数之间是反比关系。这其实启示我们:模仿是极其重要的,不能简单化地把模仿行为贬低为“搭便车”,它(对于创意的扩散、立足、扎根----这是博主添加的几个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机制。如果一个社会真的每人都是创造者,并非好事。(博主:与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一个社会若是鼓励成功的创造者,排斥那些并未带来有价值的文化新事物的越轨行为,就认为该社会具有社会调节机制(SR)。模拟发现,具有SR的社会的文化产出的平均适应度要高于不具有SR的社会。更有意思的是,具有SR的社会一般会分化成两个群体:主要搞发明创造的群体和主要从事跟踪模仿的群体。2014年,他们又做了涉及多步骤的模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社会会分化出两个群体。

作者最后说,尽管人工世界的模拟结论不能简单外推,但仍然能促使我们思考。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人往往喜欢离群索居,这不仅是他们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另一重要原因可能在于,他们不愿被周遭人群的评价信号所干扰,不愿根据一些可能的负面评价来降低自己的创造性努力。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的发明创造要少些,这可能与女性对外界的评价比较在意有关,她们过早地进入了模仿者轨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91651.html

上一篇:[转载]科技周:草根发明走上“星光大道”
下一篇:旅顺观光----日记摘抄(223)
收藏 IP: 124.126.167.*| 热度|

39 陈小润 黎在珣 李伟钢 钟炳 刘全慧 刘洋 张文军 徐旭东 陈晨星 赵凤光 魏瑞斌 张文增 袁海涛 陆绮 曹聪 庄世宇 王春艳 鲍海飞 戴幸华 金耀初 程娟 许培扬 林松清 赵美娣 白龙亮 李竞 李颖 王铮 黄育和 许文婕 李学宽 李雄 zjzhaokeqin xuexiyanjiu shenlu mpywang ffwb07 aliala YanCivi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