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原理与科学上的成功
武夷山
JASIST杂志2012年第10期发表了德国马普学会总部科学与创新研究处的Lutz Bornmann和马普学会固态研究所的Wiener Marx合写的文章,(安娜.卡列尼娜原理:思考科学成功的一种方式)。原文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si.22661/pdf。文章说: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头一句是:“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托尔斯泰的可能意思是,幸福的家庭都得满足一些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家人的健康、说得过去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之间的恩爱,等等。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家庭就不会幸福。1994年,J. M. Diamond在《自然史》杂志发表文章,将托尔斯泰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推广为“安娜.卡列尼娜原理”(简称AKP),意思是:要想成功,则几个关键条件或关键侧面都得满足,其中任一方面未能满足都会导致事业的失败。换句话说,一项复杂的事业的成功总是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每一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乏任一因素,事业就岌岌可危。
对于现代科学,科学成功表现在三大方面:
(A) 科研经费申请和投稿时获得较好的同行评价。这是因为,科研经费和期刊的版面空间都是稀缺资源。
(B) 文章发表后获得引用。这是认为,被接受是一种稀缺资源。
(C) 获得了新的科学发现。这是因为,学术承认是一种稀缺资源。
如果在高度竞争的研究前沿是资源很稀缺的情况,那么,只有满足了关于资源分配的几个关键前提,才有成功可言。如果一个前提都不满足,则申请经费、投稿、发表、做出科学发现等方面就不会成功。
科学革命需要以下这些前提条件(或曰因素):
1. 坚实的证据;
2. 激发了同行的兴趣,他们接纳了(新)观念;
3. 其他独立的研究群体核实了证据;
4. (新)范式应能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预测;
5. (拥有)开展测度所需的适当技术;
6. 提出了可对经验发现做出说得通的解释的理论;
7. (新)范式简单而优雅;
8. (新)范式具有极大的解释力;
9. (新)范式有一个好记的名称,如“大爆炸”;
10. 完成了最后一步关键工作;
11. 研究人员在思维方式上是一根筋,且与本领域的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原理“戳穿”了通常的成功观,即将成功归结于成功者和成功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根据安娜.卡列尼娜原理,不成功的事物才是独特的,因为失败者总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而失败的。
Shugan在2007年在《市场学》杂志发表的论文(Shugan, S.M. (2007). The AnnaKarenina bias: Which variables to observe? Marketing Science, 26(2), 145–148.doi:10.1287/mksc.1070.0274)中认为,为了避免安娜.卡列尼娜偏见,今后的研究应更关注不成功的例子。
博主:关于成功,可以讨论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疯狂英语”李阳说,他学习英语的窍门是:找到填空题的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然后再背诵正确的句子。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假定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如果看完四种选项再做选择,就意味着四分之三的时间在接触错误的表达方式,那多亏啊!而背诵正确的句子,则百分之百的时间都在接触正确的表达。那么,考试的时候,碰到自己不熟悉的表达方式,就一定可以判定为是错误的选项。您觉得,李阳的这一做法,若移换到科学生涯中,则意味着什么呢?
我在没有听说过安娜.卡列尼娜原理的情况下,也曾引用托翁这句话来讨论成功和失败,见《多年前与日本朋友的一次“舌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4310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