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细粒化的科学知识载体与细化承认 精选

已有 4737 次阅读 2013-4-2 06:44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载体

细粒化的科学知识载体与细化承认

武夷山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杂志2011年第6期发表Roberta Casati等人的文章,Micro-credits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科学发表中的细化承认)。文章说:

 

存在着各种细粒化的(原文是“亚原子层次的”)科学知识载体(SKO),有些细粒化SKO之生产已获得承认,例如期刊所发表的数据集,有的细粒化SKO迄今未获承认。

1:实验刺激物。它们是可以被重复使用的,但迄今未被承认。人们所引用的是介绍了实验刺激物的论文,而不是直接引用它们。

2:细化承认可以解决论文署名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署名中重要的不是排序,而是署名者所做贡献的性质。论文署名为什么不可以学习电影的做法呢?导演、演员、作曲、配器、特效……都给分别列上。早在1991年,Cronin(博主:JASIST现任主编)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可惜至今未被采纳。

3:未获得正面结果的实验有何价值?

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只要满足了本学科的标准,任何实验研究结果都可以发表,不管这些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管是否显著。

或者,将满足本学科标准的所有原始结果都存入专门的数据库。这样,即使相关结果未能发表出来,对实验做出贡献的人也获得了某种承认。有了这样的数据库,还有利于减少重复研究。

 

在未来,一篇论文可以包含很多模块,如: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签、引言、研究现状、主要声称、文章主体、结果、方法、数据集、讨论/结论、文献、鸣谢、相关材料、评论、评审者意见,等等。

上述模块中,除了标题、关键词和鸣谢部分,都是细粒化的科学知识载体(SKO)。

 

博主:与其争论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重要,不如采纳细化的承认方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6062.html

上一篇:[转载]找回有故事的童年
下一篇:阎锡山日记摘抄(5)
收藏 IP: 1.202.85.*| 热度|

22 陈学雷 钟炳 许培扬 曹聪 陈小润 化柏林 魏东平 唐常杰 陈国文 孙学军 王桂颖 杨华磊 李伟钢 陈湘明 郑小康 黄淑芳 李泳 庄世宇 滕立 魏瑞斌 ccgoodluck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