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技术素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精选

已有 4980 次阅读 2007-8-27 08:0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素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4716日)

20045月,中国科协“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科协第5次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然而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调查报告。这个报告的出版, 标志着科学素养调查工作更加建制化了。相形之下,我们的技术教育和技术素养调查却十分滞后。

粗略地说,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利用世界(过去说“改造世界”,这个说法如今似乎不合适了),即中国古人说的“开物成务”,“利用厚生”。最近几十年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桩事物。对于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学课程中将技术教育类课程列为必修,比如捷克、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据估计,美国在从幼儿园至高中(K12)阶段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有170万人,而全国的技术教育教师只有4万人(他们主要在中学任教)。[1]也就是说,即使在世界科技头号发达国家,技术教育也是相对滞后的。

为了纠正技术教育失衡的局面,美国朝野各界做出了种种努力。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TEA)委托盖洛普公司进行了美国公众技术素养调查,于20021月公布了结果。这次调查通过17道题目,了解百姓对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具体技术领域的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对技术研究重要性的认识。[2]调查表明,美国公众的技术素养不能令人满意。有一件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200292日出版的《科学家》杂志的报道主题是商业化学品的污染问题。封面选用的一幅照片,看上去像是个化工厂在冒烟,工厂外面湖边的一些岩石都被熏黑了。后来有读者来信说,选择这幅照片是天大的笑话。这根本不是化工厂,而是冰岛旅游胜地――蓝泻湖边上的一个地热发电厂;那也不是烟,是升腾的蒸汽;岩石之黑不是烟熏造成的,而是当地天然岩浆冷凝后的本色。[3

美国联邦政府也非常重视促进技术教育。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共同委托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开展“国家技术教育标准项目”,该项目成果于2000年正式出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已经将其译为中文(《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于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该书推出已有一年半,但是似乎尚未引起科普界(别忘了,科普的全称是“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界领导的应有重视。

我国高技能技术工人奇缺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价值观再度抬头的影响外,不能不承认,技术教育(尤其是技术技能教育)的落后甚至完全缺位也难辞其咎。在某些农村地区,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家长们对缺乏技术技能教育的中小学彻底失望。一位农民对去农村调查的学者说,受了多年教育的孩子,“绣花不如他妈,种田不如他爸”。这句大白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我们现阶段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4

科学学创始人普赖斯曾经打比方说,科学和技术是一对舞伴,尽管是在同一乐曲下起舞,但是各自按着自己的步伐来跳。 当然,既然是交谊舞,双方就得相互协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又离不开公众技术素养的改进。因此,技术素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了!

 

参考文献

1A. Thomas Young et al.,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Literac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18 (4): 73-79

2Greg Pearson, What American know (or think they know) about technolog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18 (4): 80-82

3Kathleen Swendner, Letter to Editor, The Scientist, 2002,16 (21): 14

4]熊景明等,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开放时代,200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24.html

上一篇:文化差异种种
下一篇:为什么人们热爱萨根?
收藏 IP: .*| 热度|

1 丁邦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