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音乐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
以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思想为发端,科学与音乐就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数学的贡献,音律的研究也离不开数学的助力。可能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中钟爱音乐者,似乎要比钟爱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人要多。
爱因斯坦6岁学习拉小提琴,终生喜欢演奏小提琴,这是尽人皆知的。他酷爱古典音乐。每当他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巨大压力之时,听音乐或演奏乐曲便是他的放松方式。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普朗克的钢琴演奏,达到了举办个人演奏音乐会的水准。我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音乐素养也非常高。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音乐爱好者,这一爱好是他发明留声机的巨大驱动力。他毕生获得了1093项专利,但是他自己对留声机这项发明最为得意。他的发明实验室设在新泽西州一个叫作门罗公园的地方。这个实验室内备有各种各样的材料物品,有大量的藏书,这些都是发明活动所必须参考利用的,但是实验室内还有一样与发明活动无关的东西,就是一架大管风琴。爱迪生小时候患过猩红热,造成听觉下降的后遗症。令人惊奇的是,听力不佳并未减弱他对音乐的热情。为了听清留声机放出的音乐,有时他只好把耳朵贴近留声机的放音喇叭,让喇叭的振动直接传递到他的听骨上去。
科学家和音乐家对科学与音乐之关系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没有停歇过。明朝数学家兼音律学家朱载堉著有《乐律全书》等20余部著作,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直到一百多年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类似的理论。英国剑桥大学有着研究“科学与音乐”主题的优良传统。早在1873年,剑桥大学的Sedley Taylor教授在《声音与音乐》一书中就介绍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赫兹的重大声学发现,心理学家Charles Myers于1905年发表了对非西方音乐的理解的开创性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剑桥大学的“科学与音乐”研究范围越来越宽。1986年,音乐认知专家Ian Cross来到该校音乐系讲授声学课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音乐系于1991年明文规定,本科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应修习“音乐行为的实验进路”课程。该系研究生在“科学与音乐”领域的研究主题更广泛,包括音乐与情感,音乐教育,发育各阶段的音高认知,音长感知,电影音乐感知的感官合成,复合节奏的体验,音乐感知的计算机模型,等等。该系还于2002年建成了“音乐与科学中心”。
笔者在《科学与戏剧》(本报《科学周末》2003年3月21日)一文中介绍说,戏剧有助于科普。同理,音乐也可能成为有效的科普方式。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强生制药公司下属的R.W.John药学研究所有一位年轻的化学研究人员叫Tyraine Ragsdale,酷爱音乐。这位黑人研究人员认为,中小学生不喜欢科学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科学家不是正常人。“如果他们见到我,就会说,嘿!这哥们儿真酷。也许我也可以试一把科学”。他在20世纪90年代尝试用Rap音乐来向孩子们普及科学,大受欢迎。他唱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火车/要有轨道/才能跑,不受/教育/什么也干不了”。他还把黑人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如Garrett Morgan发明了交通信号灯,Charles Drew发明了人造血浆)唱出来,激励黑人青少年投身科学。
参考文献
[1] http://www.cybertambayan.com/insights/archive_inspiration/music.html
[2] http://www.chinamedley.com/juxian/zhuzaiyu
[3] http://www.grandhank.com/new_page_32.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