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 精选

已有 12823 次阅读 2011-1-29 07:2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下文中的图未能粘贴上来,抱歉。想读包括图表的完整文章者,请点击以下链接--博主)
20110127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doc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现状与趋势*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in Linguistic Selection by the World’s Scholarly Periodicals 
陈理斌 ,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CHEN Libin, WU Yish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China)
 
(发表于《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摘要:应用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学术期刊语言选择现状;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美国和德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差异和出版语言策略上的不同;以及科学语言变迁过程中非英语国家学术期刊出版语言的选择。发现:全球2/3的学术期刊是英语期刊;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的过程中,美国和德国在出版语言选择上截然不同;日本、德国和法国等非英语国家重视英语期刊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
Abstract: Based on data drawn from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we analyze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world’s major publishing languages, the difference in publishing language strategies and in academic journals development between US and German during the shift of the world science  center from the latter to the former, and the selection of publishing languages in non-English countries along with the transfer of world central language. We find that about two thirds of scholarly periodicals world wide are English journals, and that German and US go different ways during the shift of world science center from Germany to US. China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non-English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 Germany, and Japan, all of them exerting great importance on producing English journals.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语言;乌利希期刊指南;科学中心;中心语言
Key words:Scholarly Periodical; Publishing Language;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Science Center; Central Language


引言
当前世界上有6,909种语言正在被人们使用[1],其中约98%的语言使用人数不足世界人口的10%[2],约95%的语言濒临灭绝,超过1亿以上使用人口的语言有10种[3]。
语言的基本用途是信息交流和沟通。期刊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尤其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合述评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既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刊物选择那种出版语言,与其创刊国的官方语言、创刊目的、目标读者以及稿件来源等都有关系。当一种刊物选定了一种或几种语言作为其出版语言,就选定了其潜在读者群和作者群。
Zitt指出,近几十年,科学出版和交流从“国家性科学交流模式”(National Science Model)转化为“跨国交流模式”(Transnational model),在这一过程中,科学交流和出版语言从国家性语言(National Language)转变为英语,而这种转化仍在继续 [5]。在20世纪,德语作为主要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逐渐被英语取代,尤其是60年代JCR的问世和被广泛认可后,德语在科学界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正如Beller所指出的,德语期刊的数量将剧烈减少[6]。
本文利用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数据,探明世界范围内学术期刊的出版语言选择的现状,了解其它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是如何处理本国语言与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科学交流语言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期刊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1 科学中心转移和科学语言变迁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利用Heibonsha的“科学和技术编年表”(1950年版)中1501-1950年间的2064项成果,从Webster人物传记词典(1951年版)中选择了2152位科学家)以及1901-1960年间2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等)1540年-1610 年、英国(伦敦)1660年-1730年、法国(巴黎)1770年-1830年、德国(柏林)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 80年。
20世纪30年代,德语仍被认为是国际科学交流的主要语言。在这个时期,奥地利、波兰、荷兰等欧洲国家将德语作为科学出版主要语言,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科学家们也需要阅读德语文献,以便跟上科学发展的前沿。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大批的犹太裔科学家逃到美国。自此,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科学中心开始转移,英语开始取代德语,成为世界核心科学交流语言。一个标志性的例子便是是1934年德国化学家Richter Anschutz的著作 The Chemistry of the Carbon Compound被翻译成英语并出版。 1937年,Paul Karrer的著作Lehrbuch der Organischen Chemie(Organic Chemistry)被翻译成英语。这进一步说明英语作为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关注。Elsevier在2005年11月正式启动了中国期刊合作计划(Chinese Journal Cooperation Program),以通过ScienceDirect这一平台将中国的科技文献展现给全球读者[8]。
伴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科学核心交流语言也发生了变迁。15世纪前,拉丁语和古汉语分别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超中心语言。十五世纪初期,意大利语成为文学语言,并随着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随后,德语和俄语从边缘语言中脱颖而出,成为占据一定支配地位的语言,并逐渐侵蚀其它边缘语言。欧洲列强对世界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传播了它们的语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英语覆盖了整个美洲,英语成为澳洲的主要语言,法语和阿拉伯语成为非洲的统治语言,而俄语成为北亚的主要语言。德语在纳粹统治时期在德国占领国曾广为传播和使用,但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放弃使用德语。在前苏联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均选择俄语为第二语言,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国家迅速转而学习英语或法语。英语作为世界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英语成为重要的科学交流语言,是因为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半页大英帝国在经济、政治和科学上的突出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进一步推进了英语作为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二战时期,战争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大大推动了科学研究,二战后,美国作为一个其科学研究基础构架没有收到战争损害的大国,占据了科学研究的领导地位。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越多的研究就意味着需要越多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意味着将对信息网络贡献越多的信息。在这样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中,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二战前,美英等英语国家科学家认为德语和法语非常重要,但二战以后,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则认为“英语文献即便不能囊括所有科学成果,也能包含大部分的成果,而所有的非英语文献最终都会转变成英语文献” [5]。在欧洲许多国家中,德语、法语的地位在二战后都逐渐下降。为了维持法语在本国作为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法国科技部于1981年建议法语国家出版的期刊和承办的会议均使用法语,同时科学团体也建议在评价研究人员时给以法语出版的科研成果更高的分值[9]。但这方面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英语也渗透到德国的各个研究领域[10]。在欧洲其它国家,英语也逐渐取代德语和法语的地位。Baldauf等在1986年就指出,瑞典、匈牙利等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以英语出版,以本国语言出版的越来越少[11]。芬兰是一个一直都重视多语言教育和交流的国家,但在20世纪,德语和法语在芬兰的地位也逐渐被英语取代,英语成为该国唯一核心科学语言。在亚洲的日本、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英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并成为重要的科学交流语言[12]。       荷兰语言学家Swaan在其著作《世界上的语言——全球语言系统》(Words of the World)用星座(constellation)来比喻语群,他指出语言的分布如星座一般,看似杂乱,其实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他将语言分为“超超中心”语言(Hypercentral Language)、中心语言(SuperCentral Language)、中心语言(Central Language)和边缘语言(Peripheral Languages)。他指出,英语目前是全球交际用语,每种超中心语言都像一个“太阳系”,英语便位于世界上12个“太阳系”的中心,是整个语言“星系”的核心。英语获得这种地位,也不过才近半个世纪左右,它虽不会永远维持现在这种地位,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的地位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当前世界上学术期刊语言的分布格局。


2 数据来源
乌利希期刊指南创刊于1932年,收录全世界超过30万种连续出版物信息,包括期刊、报纸、年鉴、专题论文集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是世界上最全面的期刊指南。通过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 Web Global Serials Directory)高级检索界面,根据出版国家(Country of Publication)检索,将检索结果以文本文件形式下载到本地,通过编写程序,将文本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
3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
3.1 学术期刊各语种现状
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有50,443种学术期刊,其中64.4%是英语期刊,7.8%是汉语期刊,7.6%是德语期刊。具体见表 1。
表 1世界学术期刊语种分布
排名 语种 学术期刊(种) 占学术期刊比例(%)
1英语 32,472 64.4
2汉语 3,923 7.8
3德语 3,829 7.6
4西班牙语 3,494 6.9
5法语 3,079 6.1
6日语 2,036 4.0
7意大利语 1,462 2.9
8葡萄牙语 1,177 2.3
9俄语 890 1.8
10波兰语 680 1.3

            注:双语或多语言期刊数量将重复计算,下同


3.2 期刊出版语言的历时变迁   
这里只研究1946年(二战结束后)世界学术期刊出版语言的选择情况。图 1是1946年到2008年世界范围内各语种学术期刊的创刊量图,选择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汉语这六种语言。从图中可以看到,每年创刊的英语学术期刊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而德语、法语学术期刊每年的创刊量在40-70种之间,基本上呈水平线。日语学术期刊创刊量在二战后有一个创刊高峰期,但在近二三十年逐渐下降,这说明日本近几十年来对日语期刊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
图 1 1946-2008年各语种学术期刊创刊量
图2是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作为外语语种的学术期刊1946-2008年创刊量图。这里,只计算了非官方语言期刊的创刊量。如:中国和日本等国出版的英语期刊,英国、美国等国出版的法语、德语期刊。图 3是1946-2008年作为非官方语言的英、法、德、西班牙四种语言学术期刊量占该语种所有学术期刊创刊量的比例。结合图 1、图 2和图 3可以看到,在非英语国家(这里指英语完全不属于官方语言的国家,不包括印度、菲律宾等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英语学术期刊的创刊量与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术期刊创刊量曲线走向一致,都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且远多于德语、法语等其它语言期刊的创刊量。同时,英语作为非官方语言期刊占英语期刊总量的比例并没有上升,这说明全世界非英语国家都在创办英语学术期刊的同时,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创办了更多的英语期刊。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作为非官方语言期刊的创刊量一直不高,还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和英语一样,这些语种作为非官方语言期刊占对应语种期刊总量的比例在下降。
图2 1946-2008年作为非官方语言的各语种学术期刊创刊量
图3 1946-2008年各语种作为非官方语言期刊创刊量占该语种该年创刊总量比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二战以后,英语作为学术交流语言从英语国家渗透到非英语国家,逐渐削弱了德语、法语等原先处于较强地位的科学交流语言的影响力,并逐渐从一种重要的科学交流语言成长为全球性的核心交流语言。


4 典型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
上面研究了世界学术期刊在出版语言选择上的总体情况,并发现,这个语言选择的过程与科学交流语言的变迁一致。虽然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了维护本国语言作为科学交流语言的地位,提出了很多保护政策,但英语不可逆转地成为了超超中心语言。这一节将分析一些典型国家在科学中心转移和科学语言变迁的过程中,期刊出版语言的选择模式。
以英语是否为官方语言为准则,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英语国家又可以分为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和原英属殖民地现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非英语国家又可以分为以德、法这两种重要科学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等)和其余国家(中国、俄国、日本、荷兰、瑞典等)。
4.1 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美国、德国学术期刊创刊量比较
这里只研究从1920年左右开始发生的从德国到美国的科学中心转移在期刊语言上的反映。
美国学术期刊发展可以分四个阶段:1892年之前,每年的创刊量在10种以下;1892-1935,逐渐发生平稳的增长,每年创刊量维持在30种以下;1936-1946年,维持在30种左右;1946-现在,美国学术期刊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迅速增长的时期。
德国定期刊物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86年以前,每年创刊数在10以下,大多数是2-6种,这一时期,德国和美国的学术期刊创刊量差不多;1886-1945年,创刊数维持在20以下,大多在10种左右,这一时期,德国年度创刊量比不上美国,开始有差距,并且随着美国年度创刊量的增加,这种差距在逐渐加大;1946-现在,创刊量进入一个平稳的增长时期,创刊量在30-70之间。
比较美国和德国,发现两个时间点的差异:(1)德国在1945年前的时间段里,1924-1928年创刊数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到二战结束前夕,跌入了低谷,美国则在这个时间点开始进入一个迅速增长期。(2)二战后,美国学术期刊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而德国的发展则相对平稳。
从上面的分析无疑可以看出,在1920年左右,科学中心的转移在学术期刊的创刊量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可以说,学术期刊创刊量的这种差异恰恰是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个表征。这也给了中国一点启示: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要实现文化的复兴,并成为新的科学中心,必须注重学术期刊的发展,改变现有的期刊审批制度,对大量新术期刊的创办持欢迎态度。
图4 1900-2008年美国和德国学术期刊创刊量
4.2 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美国、德国学术期刊语言选择比较
    1900年以前,德国共创办79种英语学术期刊,158种德语期刊;1901-1945年,创办95种英语期刊,202种德语期刊。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德语与英语学术期刊的创刊量比值都保持在2左右,即每诞生2种德语期刊,同时也会有1种英语期刊诞生。美国1900年前共创办德语期刊4种,3种法语期刊,1901-1945年4种德语期刊,6种法语期刊,1946-2008年88种德语期刊,127种法语期刊。相比之下,1900前,美国共有212种英语期刊诞生,在1901-1945年间有923种诞生。同样的这三个时间段,德国有23、25和149种法语期刊诞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与其对英语期刊的重视相比,美国对其它语言的重视程度几乎是不值一提的。图 5是1946-2008年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英语和德语学术期刊创刊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德国的英语期刊创刊量一直是德语期刊创刊量的一半左右,两语种曲线趋势基本一致。美国的英语期刊创刊量则一直很高,其它语种的期刊量微不足道。
图 5 1946-2008年美国、德国不同语种学术期刊创刊量图
4.3 科学语言变迁过程中非英语国家学术期刊语言选择
    为了研究非英语国家学术期刊出版语言选择上的特点,这里选择了法国、日本和中国。法国曾经是科学中心,法语是重要的科学语言。在欧洲,英语是最重要的科学交流语言,法语则是地位略微次于德语的交流语言[2]。日语在二十世纪随着日本的军事扩张传播至亚洲北部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但在战败后又退回了日本本国。
    图 6是法国、日本和中国三国1900-2008年学术期刊创刊量变化曲线。图 7、图 8和图 9分别是日本、法国和中国三国1900-2008年主要出版语言创刊量变化曲线。结合四个图,如果用本国语言(分别为日语、法语和汉语)与英语期刊创刊量的差别或比值来衡量对英语期刊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到三个国家中,日本对英语最重视,其次是法国,中国最不重视英语期刊的发展。从创刊绝对数量看,100多年中,日本英语期刊的创刊量平均最多,其次是中国,法国不及中国,日本和法国的英语期刊与本国语言期刊创刊量趋势一直是类似的,而中国的中文期刊蓬勃发展时,英语期刊并没有与之同步发展。
图 6 1900-2008年法国、日本、中国学术期刊创刊量
图 7 1900-2008年日本日语、英语学术期刊创刊量
图 8 1900-2008年法国英语、法语学术期刊创刊量
图 9 1900-2008年中国汉语、英语学术刊物创刊量


5 结论
利用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我们发现全球2/3的学术期刊是英语期刊,而根据创刊量历时变化可知,英语期刊所占比例会不断增加。二战以后,英语进一步渗透到非英语国家,削弱了德语和法语的科学语言地位,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在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的过程中,美国的学术期刊创刊量也从与德国相差不大,迅速发展为大大超过德国。在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中,美国和德国对非本国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美国几乎只注重英语期刊的发展,而德国的德语期刊和英语期刊以一定的关系均衡发展。
同样是非英语国家的中国、日本和法国,中国最不注重英语期刊发展,日本最注重英语期刊。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文化也必然复兴。科学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学术期刊是科学的载体。那么,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既应该参考美国获得世界科学中心地位过程中对本国语言期刊的极大重视和发展这一做法,花大力气创办和发展中文学术期刊,又应该学习德国、法国、日本等其它非英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本国语言期刊和科学核心语言(英语)期刊关系的做法,积极发展英语科技期刊,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Ethnologue[EB/OL]. [2010-03-28].http://www.ethnologue.com/
[2]      A. de Swaan. Words of the world: the global language system.(English Version)[M].Cambridge.UK.2001
[3]      List of languages by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 [EB/OL]. [2010-03-28].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nguages_by_number_of_native_speakers
[4]      于建荣,岳东方,伍宗韶.我国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Z1):890-892  
[5]      Zitt, Michel;Perrot, Francois; Barre, Remi.The Transition from "National" to "Transnational" Model and Related Measures of Countrie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8,49(1):30-42
[6]      Beller FK.The future of the German language in science.Gynakol Geburtshilfliche Rundsch[J].2000,40(1):50-4.
[7]      ELSEVIER. A SHORT HISTORY OF ELSEVIER[EB/OL].[2010-03-28].http://www.elsevier.com/framework_aboutus/pdfs/historyofelsevier.pdf 
[8]      何建新.Elsevier出版的中国期刊统计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 2008,19(2).201-203
[9]      Ammon, U. English as a future language of teaching at German universities: A question of difficult consequences, posed by the decline of German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In U. Ammon (Eds.),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 (pp. 319-328)[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1
[10]  Matthew E Falagas; Eufemia Fabritsi;Fotini C Chelvatzoglou; Konstantinos Rellos.Penetr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cience: the case of a German 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care conference[J].Crit Care. 2005,9(6): 655–656.                                                     
[11]  Claude Truchot.The Languages of Science in France: Public Debate and Language Policies. In U. Ammon (Eds.),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 (pp. 343-362)[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1
[12]  William Y. Wu;Dennis WK Chan;Bjorn H. Jernudd.English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Output. In U. Ammon (Eds.),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 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 (pp. 193–203)[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1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北京市复兴路15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00038 Email:chenlibin@yahoo.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的关系暨期刊语言选择的历时性研究及其借鉴意义”(编号:70973118)
作者简介:陈理斌(1983-),女,湖南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学;武夷山,男,江苏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科技管理、科学计量学,本文通讯作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08814.html

上一篇:[转载]于丹:媒介时代企业如何打品牌
下一篇:功能性技术分类
收藏 IP: 219.142.142.*| 热度|

27 赵凤光 陈湘明 刘进平 徐耀 吕喆 李泳 刘钢 任胜利 刘俊明 朱志敏 吴锦宇 鲍海飞 蒋新正 梁建华 周春雷 赵星 陈绥阳 郑永军 杨学祥 王力 柏舟 罗帆 何学锋 汪强 colorfulll huadongABC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