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与当下――以发展战略为例
武夷山
按:王晓明博主在16日发表的“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一文中说:在所谓的“后工业化”、“信息时代”、“注意力经济”的今天,我总有点莫名其妙的工业文明的情结。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如果只追求健康的生态环境这一个目标,这一个理想,就应该彻底放弃工业文明。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连温饱都没解决,工业文明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同理,尽管一味追求GDP造成了很多恶果,但GDP指标也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在科技评价领域,我们的理想是:所有科研人员都“不用扬鞭自奋蹄”,但是,面对强调accountability(花了纳税人的钱,就得有所交代)的现实,没有定量评价是不行的,SCI指标也不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的。
下面一篇文章反映了我早年对GNP的看法。当时,GNP是通行的经济发展指标,如同现在的GDP。
传统发展战略与变通发展战略
武夷山
(约写于1983年)
传统发展战略到底是好是坏?要历史地看。所有发达国家二次大战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是传统发展战略的成果。笼统地说,它们都采取了大规模生产方式,发展四密集(能源、资金、技术、设备)的技术。这种发展方式的特点是速度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速度是用所消耗的能源换来的。根据热力学的原理,任何涉及热流的过程,温度梯度越陡,生产率就越高,但是,梯度越陡,该过程的不可逆性就越大。也就是说,该过程消耗更多的能量。微观的过程是这样,宏观的过程也是这样。发达国家主要靠大量采用能源密集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高速度。尽管在这些国家存在着收入不平等,但是总的说来,至少普遍的物质生活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应当承认,在这一阶段,它们采用这种发展战略是成功的。它们并没有只注重生产奢侈品而不注重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产品,相反,欧美国家都很重视发展农业,这是人所共知的。
传统发展战略受到怀疑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认识到地球上的矿石燃料是有限的,而其他各种形式的能源目前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以过去那种速度消耗能源无异于赌徒的孤注一掷。二是因为相当一批新独立国家采用传统发展战略并不成功,它们想加快发展速度,却快不了。
于是,各种变通(alternative)发展战略被提了出来。迄今还没有一种变通发展战略具有像GNP一样明确的测度指标,因此,我们毋宁把这些变通发展战略看成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当然,是极其有见地的哲学思想。
我认为,新独立国家执行传统发展战略之所以失败,不是战略本身具有癌细胞。传统发展战略并没有声称,只有走“四个密集”的道路才能获得高的GNP增长速度。这些国家之所以用四密集型生产方式代替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有其历史原因,因为在它们的市场中,劳动力的价格在上涨。但各国也不同,美国工资上涨最快,因而四密集程度也最高。新独立国家不光采纳了GNP增长的目标,也不顾国情采纳了发达国家的手段,就得到了可悲的结果。另一方面,即使再好的战略,没有合适的人来贯彻也等于零。我认为,新独立国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人,或者说在于社会因素,缺乏有能力的一批国家领导,也缺乏发展经济的基础结构。
前面已经说过,时间与能量是一对矛盾,同时,时间与信息也是一对矛盾。为了求得高速度,走能源密集的路走不通了,我们可以走信息密集或知识密集的路。既然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走在前面,我们就有现成的许多信息可以利用,这样,高的GNP增长速度仍旧是可以获得的,对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太差,知识密集的路也走不通,那么,性子急也没有用,速度是快不了的。
变通发展战略特别注意GNP的构成,认为应当把生产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产品放在第一位,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有些人在论证用DNP作为指标的缺点时指出,由于发达国家交换关系发达,许多家务性劳动也算进了GNP,因此,它们的GNP是掺了水分的。这条反驳理由值得怀疑。因为,交换关系的扩大反映了社会化进程的深入,例如,社会性服务大量代替了个人的家务性劳动,这应当看成好事。
变通发展战略要求发展可再生资源和改善生态条件,这一点需要分析。现在的生态环境确实不太妙,也许,人类在前一阶段跑得很快,现在到了喘口气的时候了。但是,总的来说,人类肯定不会满足于一种在可再生能源的良性循环中过日子。有些分析家指出,以煤、石油、铀这些可贮存的燃料为原料的能量系统是非随机系统,也就是说,这种系统的能量供应是可以连续不断、无间歇的,它往往采取集中管理方式,对用户没有什么要求。而以阳光、波浪、风力为能源的能量系统则是随机系统,能量的供应是间歇性的,它们往往可以采取分散管理方式。为了消除间歇性,就得做许多额外的工作,因此,赋予使用者许多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得到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以进行各种有益的、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因此,可再生能源的良性循环系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与人争时间。当然,全面发展,那是未来的理想,目前,解决能源危机是当务之急。
变通发展战略以充分就业为一主要目标。这是为了纠正只注意四个密集而不顾具体国情的偏向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但不是个很好的表述。失业问题到底怎么解决?现在还没找到妥善的方法。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执行时会出现另一种倾向。
变通发展战略提倡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固然,在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者的积极性也许更高一些,但是,分散化生产也有问题。以我国做例子,许多乡办企业可算是分散化生产,生产者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生产规模、生产技能、技术水平等各种原因,从它们的原料、燃料消耗来看,浪费实在惊人,处在目前能源短缺的关头,这种现象难以容忍。因此,总的看来,现在提倡分散化生产为时过早。或许,非得经过一个集中生产的阶段不可,待这一阶段走过了成熟期,开始出现衰败势头了,才应转向分散生产。
总之,我认为,提高GDP增长率的目标,目前仍可采用。实现此目标的手段,目前应当是“用信息换速度”。不过,应当注意几个问题。(1)GNP增长本身应服从于一个更大的目标――人民的幸福,从这一点上说,GNP也不过是个手段。要实现大目标,同时还要有其他手段。人们往往犯把手段与目标混淆起来的错误,因此,变通发展战略的提倡者们反对为了GNP而拼命生产高价商品的呼声,应当作为警钟长鸣。(2)规模经济性的实现还是得靠人。并不是说,只要开一个大企业,就必然能获得好的经济效果。规模经济性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也有必要加以利用,尤其我国有那么大的国内市场,更值得利用规模经济性。不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在竞争过程中生存下来,表明了企业领导人的经营能力。而我国大企业是在投产前就由国家设计好了规模,因此,建成后出现“规模不经济”也不奇怪。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值得探讨。闽东电机厂的做法也许值得推广。(3)对于较富裕的国家,发展应从量转向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