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已有 26149 次阅读 2009-2-10 07:11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Complete a High-quality Paper?

(发表于《科技导报》20091期)

 

 

写一篇高质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这是随文章类型、随学科、随作者的科研经验而异的。对于依赖于大型科学实验结果的论文,由于实验的准备与运行可能就需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那么文章的总体完成时间少说也要大半年,甚至超过一年。对于综述性论文,从文章的全面检索,到仔细阅读,消化吸收其内容,到条分缕析,找出某领域的发展趋势,最后落笔形诸文字,我觉得少说要两个月。对于以上两类文章,作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然后,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做下去,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一类高质量文章,其孕育期也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下面以我本人的一篇文章为例谈谈切身体会。

《情报理论与实践》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了我的年轻同事和我合写的《情报研究的设计学视角》一文,该文的思路是我的,由同事落笔成文,我让他做第一作者。这是我自己觉得最有创见的文章之一,我认为它的观点有可能对情报学学科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写作此文,也许只用了几个月。但是此文之所以能够问世,是因为有我二十年的学术积累。

大约在1985年的一天,我在《读书》杂志上读到商务印书馆副总编高嵩的文章,说“我国学术翻译后继乏人”。我立刻就给他写信,说我有志于学术翻译,能否给我一本书让我试译一章,如果质量不行,那就算我义务劳动,我的译稿仍可以给别人参考。高先生约我去谈了一次,并介绍我给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主任武维琴,武维琴老师说,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 西蒙的一本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让我翻译一章试试。试译稿请编辑室的另一位老师审了审,他提了些意见,但译稿算是通过了。于是我开始翻译此书,三易其稿,呕心沥血。后来武维琴老师对我说,我的译稿质量不错,可以免去编辑工作。听了这话,比喝蜜水都甜。此书是未经校译就出版的,不是商务印书馆不认真,而是武维琴老师对我充分信任。这就是我动手翻译的第一本书,《人工科学》, 其中第五章是“设计科学:创造人工物”。通过翻译此书,我初步接触了广义的设计概念。该书经常被我国设计学领域的学者所引用,可见西蒙的设计学思想独具魅力。

以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主要从事情报学研究与科学计量学研究,与设计学基本上不搭界。

2003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请我翻译《人工科学》的修订版,修订版增加了整整一章,还有大量的修改。经过我和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共同努力,新译本于2004年推出。在翻译修订版的过程中,我再次“复习”与思考了与设计学相关的一些问题。恰好,在我2004年期间一次无目标地浏览期刊的时候,注意到了《管理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基于设计科学范式的管理学研究”。该文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种有意思的新的学科分类方式。目前,我国较普遍的学科分类方式是把所有学科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三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是按研究对象分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分,又主要是按学科中量化研究手段的应用程度和学科规范程度分的。显然,这种分法不太能令人满意。国外新提出的学科分类是三分法,将所有学科分成三大类:形式科学、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形式科学,如哲学和数学,是谈不上什么实证研究的。解释性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设计科学包括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现代心理疗法,等等。如果采用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 西蒙的说法,解释性科学重在描述(Description),设计科学重在施策(Prescription)。[1]我对这一种分类法非常感兴趣, 因为它有助于解决我国存在的一些严重学术分歧。例如,有人认为中医药学是落后的,应该“告别中医”。他们是以西方现代医学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医,做出了中医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这一做法的实质,是用解释性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设计科学,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样衡量,不仅对于中医不合适,对于西医同样不合适。为什么现在医学界的诊断能力特别强但治疗能力相当弱?也就是说,能判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但不会治?部分原因在于,现代医学被解释性科学的范式统治着,而忘记或者抛弃了设计科学范式。基于这些思考,我在2005620日的《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短文,“学科之间:善与善的冲突与和谐”。这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是,若不是我几年来参与了本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的有关研讨,就中医药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则连这篇短文也写不出来。

我又想,在我国,情报学是属于管理科学大类的。既然管理学属于设计科学,那么情报学也应当具备设计科学属性。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情报学方法问题。我带的不少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都做的是关于情报学研究方法的题目。2006年前后,我一直鼓励那位同事研究和思考情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于是,我俩一起讨论:是否能从设计科学的视角来处理情报研究问题呢?讨论的结果,就产生了发表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此文不过几千字,不过,若不是二十年前翻译了西蒙的著作,我就对设计科学一无所知;若不是曾连续几年参加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我对新的学科分类法的优越性就没有太深的体会;若不是长期关注情报学方法问题,我就不会具备将设计学思路引入情报学的敏感性。不能说,我们写这篇文章花了20年时间,但没有20年的积累,则断然没有这篇文章。

邓小平同志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论文写作方面也需要两手抓。为了按时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也为了完成年度考核指标,我们需要出一些短平快的论文;为了在学科发展史上留下些真正有益于同行和后人的东西,我们更需要耐住性子,长期积累,精雕细磨,出一些至少使自己满意的东西。这两类论文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       Joan E. van Aken,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 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 (2): 219-24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3987.html

上一篇:提及“灯”的英语语录(外二则)
下一篇:财富的生产与消耗:另一种周期振荡?
收藏 IP: .*| 热度|

31 钱安明 傅蕴德 李侠 王铮 彭新宇 张志东 杜关祥 刘全慧 孟津 王桂颖 刘玉平 刘小君 章成志 王芳 朱林 任胜利 陈绥阳 曹广福 孙学军 王德华 杨秀海 徐坚 冯新港 邹晓辉 魏瑞斌 迟菲 刘秀群 王启云 lilujun hotred rtqu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