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为杨立英研究员团队的译著《智慧计量:科学计量学使用指南》写的序 精选

已有 5118 次阅读 2023-10-23 07:59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杨立英研究员团队的译著《智慧计量:科学计量学使用指南》写的序

武夷山

 

在中国的科学计量学界,提起罗纳德.鲁索,应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因为他是科学计量学界的最高荣誉——普赖斯奖的获得者,是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的前任会长,而且因为这位比利时人像著名国际友人白求恩一样,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很多科学计量学学者提供过大量无私的帮助。

鲁索教授在其每一封邮件的最后都带有一句话:In scientific affairs one can never be too generous.意思是:在科学事务中,无论怎么慷慨也不过分。鲁索教授就是在学术上慷慨助人、无私馈赠的一个典型。举个例子,杜建和笔者曾经有一篇合著论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鲁索教授的多次关键指点,因此,我们恳请他做本文的共同作者,但他执意不肯。他表示:你们若那么客气,在“鸣谢”部分提一下我即可。当然,在指导中国学者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贡献足够大,还是愿意做论文的共同作者的。

据WOS检索,鲁索教授迄今已发表269篇期刊论文,其中约70%是合著论文。与鲁索教授合著过论文的作者总数估计不止100人,其中72人是中国学者。鲁索教授与这72位中国学者的合著论文数高达110篇,占其论文总数的41%。我想,无论什么学科,就与中国学界的深厚友谊和互动频度而言,大概很少有外国学者能超越鲁索教授的了。

因此,他与Leo Egghe教授(也是普赖斯奖得主)和青年才俊Raf Guns博士(其博士学位论文由鲁索教授指导)合著的著作Becoming Metric-wise: A Bibliometric Guide for Researchers于2018年问世后,自然迅即引起中国科学计量学同行的高度重视。2019年4月5日,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简要介绍了此书的内容(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71581.html)。如今,该书已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杨立英研究员领衔的团队译为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

在本书中,metric-wise(ness)被译为“计量智慧”。作者指出:

科研人员应当拥有“计量智慧”(Rousseau S.& Rousseau R.,2015,2017),他们应该对应用于自身评估的指标有足够的了解,例如文献的引用背景、评估委员会采用的评估指标的正确数学公式、指标结果以及这些指标潜在的误用情况。让科研人员拥有“计量智慧”,了解自己的科研产出会被怎样评估,从而使得自己在申请资助、应聘或者职称评定中更具优势,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文献计量学相关指标在科研评价中已经获得大量的应用。尽管争议不断,但合适的态度是让这类应用在争论中趋向完善,而不是因噎废食。正如我国的高考制度尽管争议不断,但也将继续存在一样。在科研评价中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传统的同行评价,也不偏废新兴的量化评价方法,方能使科研评价行稳致远。我想,这正是本书的长远意义所在。

笔者想指出,将“一个单词+wise”构成的英语新词的含义全面准确地表达为中文颇为不易。例如,test-wise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会考试”。其含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假如一个学生平时很用功,成绩也不错,但不善于考试,关键考试中老是掉链子。那么,这位学生就很难考上心仪的大学,或日后很难获得自己最想获得的工作岗位。于是,这位学生的老师会语重心长地对她(他)说:“你得会考试啊!”此时,“会考试”是完全正面的含义。而在另一些时候,有些人平时不用功,学习不踏实,但热衷于搜集和应用一些应考小技巧,比如,选择题不会做的情况下,四个选项就选b。这些人说不定能拿到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他们与扎实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同学相比,差距其实是很大的。他们也许自诩为test-wise,但这一“优点”不值得推崇。

与test-wise类似,metric-wise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懂测度”“懂计量”,就是明白计量指标、计量方法和计量过程是怎么回事。本书中的metric-wise,主要用的是该词的正面含义。但是,我希望我们的读者一定要明白,不管哪种-wise,都可能有负面含义,metric-wise也不例外。比如,某人在文献阅读中得到这样的认识:国际合著论文的被引用情况通常要高于非国际合著论文(经验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于是,作为metric-wise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论文获得更多的引用,她(他)不是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而是腆着脸皮央求发达国家的学者在自己起草的论文上署名。又如,某些metric-wise的科研人员也许倾向于过度追求有助于自己获得漂亮的评价指标值的东西(例如,急于向影响因子极高、名气极大的多学科期刊Nature和Science投稿,却没有向其实更加适合其文章内容的本专业的期刊投稿),而不是追求科研的内秉价值。这样一些metric-wise的行为难道值得提倡吗?不仅不应提倡,还应嗤之以鼻。

本书的“前言”指出:本书的基础工作之一是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1990),这是由利奥·埃格赫和罗纳德·鲁索合著的一本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1992年推出了该书的中文版《情报计量学引论》(目前,普遍把informetrics译为“信息计量学”),这是我最欣赏的情报学教材之一。对于我带过的以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为其学位论文主题的所有硕士生,我都要向他们推荐此书。由于印数太少,此书早就售罄,我只好把自己珍藏的这本书先后借给一个又一个硕士生看,还“勒令”他们写下借书条,生怕我后来记不清是借给谁了,索还无门。多年前,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说,她读书时喜欢在书上写写划划,但她不好意思在我借给她的书上写写划划划,于是就在孔夫子网上买了一本旧的《情报计量学引论》,定价已经达到了38元(原价9.6元)。

与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相比,本书有两大优点:,一是写法上更加通俗易懂,二是补充了1990年以后的数十年中涌现的很多新内容,尤其是网络知识、网络计量学和量化科研评价的相关内容。全书从头至尾都非常精彩,用满目珠玑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

从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到本书,我个人最欣赏的都是偏数学的部分。因为本人数学功底有限,根本无法完成鲁索和埃格赫(两人都是数学专业出身)所擅长的将一些经验定律给一般化的工作,但我对这类工作佩服得五体投地。本书第9章“信息计量律”集中展示了这方面的成果。没有这类工作,科学计量学研究就会长期停留在经验研究阶段,而无法真正提升为“学”。

我还欣喜地发现,本书某些观点或品味与本人的观点或品味暗合。例如,作者指出:

我们认为替代计量(Altmetrics)这个术语是个糟糕的选择;它的发音类似于“旧”的英语,今天的替代标准肯定不会在十年内成为替代标准,最后替代计量(Altmetrics)只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计量形式。或许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更应该被称为社会影响力指标(social influmetrics)(Rousseau & Ye,2013)。

笔者没有读过鲁索教授与叶鹰教授合著的这篇文章,但我在2014年3月2日曾发表博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72249.html)介绍普赖斯奖得主、荷兰学者Henk Moed教授和Gali Halevi博士在Research Trends网刊2014年3月号发表的一篇文章,Research assessment: Review of 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科研评价:方法和进路之综述)。我在这篇博文中,就将altemetrics类指标译为“社媒影响计量指标”。

又如,本书2.2.3节的标题是“Shneider 的科学家分类”。而我在2010年8月4日发表的博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也介绍了施耐德的“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的论述。

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但是,能与鲁索和埃格赫这样的大学者有相近的认识或相同的欣赏对象(文献),总归比“与名人同框”要光荣吧。

 好了,闲言少叙,请大家尽快阅读本书吧。原先完全不了解本领域的其他学科的学子,读了此书可能会萌生投入此行的冲动;原先就从事科学计量学研究的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将会明白,本领域的高标卓识是什么境界,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提高,永不止步。

是为序。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023年2月2日

 

《智慧计量:科学计量学使用指南》,(比利时)罗纳德·鲁索等著;杨立英等译,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当当网购书页面: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354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06847.html

上一篇:为俞立平教授《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创新与方法研究》一书写的序
下一篇:威立与中信所再度举办开放获取报告会 (2013)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20 郑永军 赵凤光 张学文 许培扬 籍利平 尤明庆 刘进平 王启云 王涛 史晓雷 晏成和 杨正瓴 杨思洛 吴斌 夏向阳 李学宽 杨学祥 王安良 孔玲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