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力的公司化
武夷山 编译
美国《高等教育纪事》网站2023年7月24日发表了哈佛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Charlie Tyson的文章,The Corporatization of Creativity(创造力的公司化)。原文较长,下面只编译少许内容。
Creative这个词经历了很久的世俗化历程。创造(creation)来自拉丁语creare,意思是“制造”、“引发”、“导致”。创造之伟力当初只属于众神。后来。词的用法变了,诗人和艺术家也声称自己具备创造力了。如今,创造力是人类的共有资产。
我们也许会指责美国企业界将创造力这个词给贱化了。但真相要更加复杂,更令人不安。企业界不仅鼓吹自己忠实于创造力,以为其商业活动张目,而且这个概念的发展就有企业界的功劳。
荷兰德尔夫特理工大学“以人为本设计”专业的博士后Samuel Weil Franklin有一部著作,The Cult of Creativity: A Surprisingly Recent History(《创造力崇拜:晚近得令人吃惊的历史》,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该书论证说,创造力是20世纪冷战当中在美国兴起的概念,它将原先已有的“发明能力”、“独创力”和“想象力”等几个说法揉到一起。心理学家、广告商、工商界人士在“创造力”这个词当中看到了重建战后秩序的解决方案。当时,人们对现代社会秩序的不人道忧心忡忡。批评家们担心,对效率和理性的追求产生出了一种富足然而无意义的文化。文明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而关于创造力的新教条刚好挽救了非理性和游戏,将其丰沛的能量融入了消费资本主义。
一些专家许诺说,只要培养美国人的创造能力,美国人就能抵挡得住官僚制的可怕压力。他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同时还能为其老板提供新的产品线。 创造力甚至有助于战胜苏联人。
创造力这个概念的弹性是其大行其道的关键。创造力比“原创性”(originality)要更带感情,比“天才”要更具普遍意义。虽说创造力是与艺术家和梦想家紧密关联的品质,但理论上又是人人可以具备的。它给科学技术注入了艺术的魅力。
……
Samuel Weil Franklin认为,创造力这个概念已经造成了伤害。它不仅掩饰了资本主义的过度行为和内在矛盾,而且排挤开了其他价值,鼓励了对新颖性和颠覆性的持续强调。问题在于,“新”并不总是能与“好”划等号。他觉得,我们更应该向维修、护理、基础设施等平凡产品致敬——正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在维持世界运转。这一观点至关重要。但即使在这里,创造力也是要冒头的。在迅速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造成的混乱)的环境中提供关键产品和服务,需要人们今后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创造力”所蕴含的种种天赋和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
更深层的问题是,如今的创造力概念过分强调“新”,反而可能堵住一种很重要的创造通道。这一通道不是新颖导向的,而是古旧导向的。任职于国家美国历史博物馆的资深技术史学家Brooke Hindle在其著作Emulation and Invention(《模仿与发明》,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社,1981)中,突出了模仿过程的重要性。模仿意味着要复制和研究已有模型。学习者始于模仿,终于与已有模型打个平手,直到超越它们。也就是要更“追求质量和承认,而不是市场竞争”。 Hindle论证说,美国的一些重大发明,如蒸汽船和电报,就是在注重模仿的文化中诞生的。
相关阅读
武夷山,“似坏实好”的技术和“老而不死”的技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8316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