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创新过早出现会怎样? 精选

已有 5631 次阅读 2023-7-14 07:44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b8de0e6bf112d10bb4193f0c96e9e02d_62918667.jpg


创新过早出现会怎样?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3年7月14日)


《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一次,王后办宴会没邀请邪恶的女巫,于是,不请自来的女巫对美丽的公主施下“会被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的毒咒。幸好紫丁香仙子缓解了毒咒,公主不至于丧命,但会长期沉睡下去,直至有一个真心爱慕公主的人亲吻她,公主才会醒来。

2004年,荷兰著名科学计量学家van Raan提出,有些文献在发表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未被引用或被引次数很低,仿佛童话中的美丽公主在沉睡一样,而就像公主被唤醒了一样,后来突然获得较多的引用。他形象地将这样的文献称为“睡美人文献”。近20年来,文献中的“睡美人现象”是科学计量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笔者曾经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是研究“睡美人文献”的。

近日,美国One World出版社出版了Andreas Wagner(安德烈亚斯·瓦格纳)的著作Sleeping Beauties:The Mystery of Dormant Innovations in Nature and Culture (本文作者译为“睡美人:自然界和文化中的休眠创新之谜”)。本书所说的“睡美人”,大致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的一个现象:有一些事物出现甚早,但充分发挥其功能或形成蔚为大观之势甚晚。动物、植物和人类发明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睡美人”。

作者瓦格纳是瑞士苏黎世大学进化生物学和环境学教授,还是世界复杂性研究重镇——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外聘教授。瓦格纳于2019年6月在美国Basic Books出版公司出版过Life Finds a Way:What Evolution Teaches Us About Creativity(《生命有招:进化论帮助我们理解创造性》)一书。

人们经常说,人类的一些创新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器、阿达·洛芙莱斯(英国诗人拜伦的女儿)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国宋朝毕昇的活字印刷,等等。可是,人们又被告知,进化是时刻“盯着时间”的,环境状况发生变化了才会出现响应环境变化的创新。瓦格纳则提醒读者考虑一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如果很多创新都过早地出现,会怎么样呢?”

作者说,生命在不断求变,但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方能成功。比如,当恐龙统治世界的时候,最初的哺乳动物已经出现,直至恐龙称霸约一亿年之后哺乳动物才成气候;约6500万年前就出现了草类植物,到4000万年前才获得快速繁殖。

通过介绍一些最新实验成果,瓦格纳告诉读者,在自然界里,“创新”是时常出现且代价不高的,它们出现时对它们的需求还远在天边呢。

拿人的手来说,人手由27块骨头和33块肌肉构成。人手能写字、做外科手术和演奏乐器。最早期的灵长类动物的“手”拥有类似的物理结构,但绝没有人手这么精巧绝伦。又如,永久冻土层保留下来一些古代细菌的基因,这些基因使细菌能抵御现代才出现的抗生素。它们何曾见过抗生素?人手也好、细菌的基因也罢,都属于瓦格纳所说的“睡美人”,即这样一些生物结构,在其独特能力能够帮助相关物种生存繁衍的很多年前就已问世。

瓦格纳认为,唤醒睡美人的并非真情王子的那一吻,而是环境。

指骨的微小变化使得早期人类的握持能力强于其灵长类近亲,但直到人类文化出现后,人手的其他能力才全部展现出来。同理,古代的细菌属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直到“适当的敌人”出现后,它们才大显身手。德国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设计的“齐柏林飞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飞艇的用武之地。战争爆发后,德国陆军和海军都建立了自己的飞艇舰队。

瓦格纳写到,“消化葡萄糖”的方式多不胜数,比宇宙中的恒星数目还要多。在人类历史上,温度计被发明了7回、电报被发明了4回、雷达被发明了6回,等等。早期的发明未碰上推广应用的合适环境,才出现后来的重复发明。

瓦格纳认真地提请读者思考:拥有50个部件(27块骨头加上33块肌肉)的人手都那么神通广大,“那么,近千亿个神经元构成的人脑会如何呢?人还有哪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技能目前处于休眠状态呢?”

《中国科学报》 (2023-07-14 第3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95265.html

上一篇:我难得批评一次人——日记摘抄1053
下一篇:关于重复发明的一些资料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21 许培扬 王安良 檀成龙 王涛 曾纪晴 崔锦华 郑永军 谢力 周忠浩 郑强 晏成和 刘进平 张利华 王德华 杨正瓴 尤明庆 王启云 农绍庄 黄河宁 何青 周春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