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如何用集体智慧迎接集体性挑战 精选

已有 6456 次阅读 2022-1-21 11:1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用集体智慧迎接集体性挑战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2年1月21日)


1月,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挪威奥斯福大学学院教育系教授Rolf K.Baltzersen的著作Cultural-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llective Intelligence:Patterns in Problem Solving and Innovation(本文作者译为“从文化—历史视角看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和创新之模式”)。

在数字交流的时代,集体性解决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大型群体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一道来解决问题。集体智慧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东西,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大异其趣。

为了设计和利用好人类集体智慧,我们就得弄懂集体智慧的解决问题机制是怎么回事。本书分析了自古以来人类是如何在科学、政治、创新等领域开发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的,从古希腊的民主制到印刷机的发明,直到现在的抗疫斗争。它提示人们如何有效地与机器协同工作,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分为15章:1.什么是集体智慧;2.众包;3.开放线上知识共享;4.人类解决问题的集群(swarm)方式;5.人类集群式解决问题法的起源;6.人类解决问题的共识(stigmergic)方式;7.人类共识式解决问题法的起源;8.协同式解决问题;9.协同式解决问题法的起源;10.智慧参与;11.智慧贡献;12.智慧评价;13.作为“邪门问题”的新冠肺炎传染病;14.做贡献的动机;15.智慧社会。

下面摘译第一章的少许内容,以飨读者。

“在数字交流的时代,集体性解决问题变得日益重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大型群体现在能够采取的一道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线下环境可能采取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新颖的线上技术和实践对不同领域(包括艺术、科学、产业、经营、教育、技术、软件设计、医学等)内个人化的人类解决问题方式之概念提出了挑战。我们急需非常深刻地重新思考我们对智慧的认识。

“对于很多学者,集体智慧(CI)越来越被用作一个描述新型集体性解决问题方式的、宽泛的多学科术语。这里的intelligence含义不是指个人能力或计算机算法,而是描述人类集体(无论是小型群体还是非常大的群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本书打算对构成了CI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的解决问题机制做一番概述。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最超凡的能力无疑就是其互相协作的能力。人类的故事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我们如何逐渐学会在越来越大的群体中一道解决问题的故事。

“首先,人类最早穴居生活,通过人数较少的群体来解决问题。后来,人们组成了村庄,随着时间演递,村庄又发展为王国和国家。

“如今,我们许多人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于全球线上环境中。在这几十亿人构成的新环境中,不同部门的大型分布式群体不断发明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开放线上创新和公民科学不过是新型项目的两个例子,这些项目的中心任务是开放式邀请,允许任何人参与。

“此外,各种平台和项目都在推动开放线上知识共享,包括共享知识产品(如网络视频、维基百科)和共享知识构建过程(例如argument mapping,即帮助清理思路的直观论证)。人们也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复杂的邪门问题,如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传染病,就需要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进路,这些新进路依赖于世界各地的个人和群体将科技与政治相结合的共同努力。

……

“作为一个科学领域,CI(集体智慧)基本上仍是不够发达的,理论化程度较低。目前只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存在若干较小的CI研究社群。

“有些研究考察了人类集体行为与机器学习之间的互作用,但仍说不清CI与机器学习的差异。现在只有很少几个可用的理论,缺乏在大尺度上(组织、城市、国家、网络等)对CI的分析。现有的分类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往往着眼于对不同的线上CI实践进行分类和综合,而未采用任何专门的理论框架。

“尽管缺乏内在一致性,但CI学界还是识别出了一些跨学科的重要机制。

“首先,在微观层次上,经验研究已经识别出了一般性的群体智慧因素,它可以对小群体中的解决问题方式做出解释。

“其次,人们利用自组织机制对许多大尺度的集体性工作做出了解释。

“第三,有大量的CI研究,包括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研究,都以不同方式讨论了信息多样性或认知多样性之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22-01-21 第3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22001.html

上一篇:我对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几点看法——日记摘抄751
下一篇:给博士后出点子——日记摘抄752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8 焦飞 王安良 史晓雷 杨正瓴 许培扬 周忠浩 籍利平 鲍海飞 汪晓军 陈新平 刘立 高峡 晏成和 张鹰 黄永义 曾杰 孙颉 曹学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