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年第1期) ①
武夷山1 梁立明2
1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100038 北京复兴路15号
2 河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 453002 河南新乡
简而言之,对文献的定量研究就是文献计量学.科技期刊研究是指所有以科技期刊为对象的研究.它可以从历史(期刊发展史)、编辑(期刊编辑学)、经济学(期刊发行的成本和效益)、社会学(作为交流媒介的期刊的社会功能)等多种角度切人.科技期刊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文献,因此,在文献计量学与科技期刊研究之间显然有一个交集,此集合中的元素既是文献计量学研究,也是科技期刊研究.本文的观点是从文献计量学投向科技期刊研究,介绍一些科技期刊研究工作者也许会感兴趣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思路与研究成果.本刊1991年第1期曾发表过万锋同志题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与期刊评价》的综述论文,凡此文已有的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1 利用期刊研究文献老化
文献老化指的是,随着科技文献年龄的增长,文献内容变得陈旧过时,作为情报源的价值不断减小。
衡量文献老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是所谓“普赖斯指数”,即某学科或某刊物“年龄”小于5岁的参考文献数量与参考文献总量之比.指数越大,说明获得利用较多的主要是较晚近的文献,也就是说文献老化速度越快.一般地说,自然科学文献的普赖斯指数大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在自然科学里,不同学科的普赖斯指数也不一样。
1993年9月在柏林召开的第四届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暨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上,两位荷兰学者为了回答“科学计量学是否已成为一门科学?”这一问题,就以国际学术刊物SCIENTOMETRIC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刊创刊后普赖斯指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单用普赖斯指数这一指标来考察,科学计量学还不是一门很硬的科学,而仍然属于软科学.也就是说,它更接近语言学、历史学、哲学之类学科,而不像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之类学科.
2 核心期刊遴选
人们出于图书情报管理、科研绩效评价、学科结构分析等各种需要,都希望有一个核心期刊名单,以便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集中资源加工或研究这些数1量较少但最具价值的该心期刊.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对核心期刊的兴趣日益浓厚,而核心期刊遴选最常用的的方法就是文献计量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按载文量、引证量或流通量等指标对候选期刊进行等级排序.例如,在物理学领域,若《物理学报》载文最多,则列于第一位,依此类推.列在前而的往往是物理学专业刊物,较靠后的可能是多学科学术刊物(如《科学通报》)或某些大学的学报.然后,规定累计载文量占物理学全部论文量1/3(或另外一个事先确定的数值)的前n种期刊为核心期刊.同样,可将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若干种期刊作为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或将流通量(出借量、馆内阅览)最大的若干种期刊作为某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还可以综合采用上述三种指标中的任意两种或全部三种指标来确定核心期刊。
3利用期刊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大有可为的.日本学者曾就NATURE和SCIENCE这两种著名的国际学术周刊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作者之一也曾用两种译文刊物——《国外科技动态》和《世界科学》进行比较研究.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期刊论文为数据源,还可以进行其它类型的比较研究.例如,有人根据光盘数据及若干种期刊著录控制指标,对同属非英语国家的西班牙、荷兰、印度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期刊论文的国际接受程度(International visibility)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发现,由于荷兰多年来对期刊著录格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而西班牙没有这样的把关,结果,荷兰期刊论文的国际接受程度就要比西班牙高得多.同样,同属第三世界的印度,其期刊论文的国际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拉丁美洲国家,也是因为印度对期刊著录一向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期刊的语种并不是左右期刊论文国际接受程度的唯一因素.
4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期刊发展史
在史学领域,已经出现了计量史学.同理,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期刊发展史也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期刊是一种人工物,它象其他人工物(如公司企业)一样,有着自己的兴衰史.两位法国学者从期刊的创刊日期、停刊日期、期刊总页数随年份的变动、出刊频次、编委人数、期刊与有关学会签订的协议的数目、期刊之间签订的协议数、期刊方向从一种学术领域(或一种读者面)向另一学术领域(或另一读者面)的转移等多种指标入手,在大时间跨度上研究了期刊的兴衰史,得出了许多颇有教益的结论.
5期刊数据库的开发
目前,国内也出现了期刊数据库开发热.但是,真正高质量的期刊数据库必然以扎实的期刊研究为基础.以往,科技期刊被视作一个均质的体系.例如,加菲尔德定义的“影响因子”就是一期刊每年登载的全部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在刊对刊引证分析中,将每一期刊视作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实际上,每一刊物所登载的论文是异质的,各不相同的.为了反映出这种异质性,从而对期刊做出更准确的评价,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正在研制一套以《科学引文索引》为基础,但更加全面、更适合科技管理工作者需要的数据库.
期刊原始数据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作者对自己所属单位没有规范的写法.例如,这个作者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个作者写“中国科技大学.这样,计算机无法进行准确的统计.在莱顿大学的数据库里,计算机可对每一单位的不同写法进行规范化处理.此数据库的另一优点是,可区分以下不同的分析单位:
——论文;
——期刊的卷;
——期刊的文章类型(如论本、读者来信、短文、综述评论等);
——某期刊物是否专集(如会议论文专集,某一主题的专集);
——论文作者;
——论文作者的国籍;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
——作者所属单位的类型,如大学、公司、研究所等等.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根据1200余种国内重要科技刊物开发的数据库,也是由于能够从作者所在省区、作者单位类型(大学、研究所、医院、公司等)、论文所属学科、论文是否获得基金资助等多角度进行检索与分析,因而受到各方面的普遍欢迎.
6利用期刊研究学科领域的相互影响
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是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特色之一。对于这种相互影响,可以从科技期刊这一侧面进行研究.
例如,这一领域的期刊被另一领域的期刊频繁引用,就说明前者对后者发生了影响.为了准确把握这种跨学科的影响关系,一位印度学者提出了四步骤引用矩阵法.第一步,建立引文矩阵,行与列分别表示引证期刊与被引证期刊,矩阵元素就是引用次数.第二步,建立影响矩阵,它的每一元素是引证期刊的总引用次数与被引证期刊发表的全部论文数之比.第三步,健立归一化加权影响矩阵.这是为了消除由于期刊规模不同(载文量不一)而对引证频次发生的影响.将影响矩阵的每一列与引证期刊所含的论文数相乘,即得出归一化加权影响矩阵.它可反映出一种期刊与其他领域的期刊间的“种际杂交”.求出归一化加权影响矩阵的各行与各列之和,即得出总的影响矩阵。
7绘制科技期刊的地图
从理论上说,如果获得了任意两个城市间距离的数据,并且规定用二维平面来表现这些数据,就可以绘出一张唯一的城市布局地图.同样的道理,如果任意两种刊物间的某一数量关系(如共引强度、引证次数、共词频度)是已知的,也可以画出二维地图来.这一类研究近年来在国际文献计量学界特别风行,因为通过地图,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绘制出不同的地图,则能像动画片一样形象地反映出学科分化、组合、杂交、渗透的变迁史.
荷兰莱顿大学的文献计量学工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他们考虑到,《科学引文索引》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缺点(如不能及时收录新刊,对应用科学领域的刊物收录较少,技术期刊与行业期刊收录较少,过度偏重于收录英语期刊,等等),决定兼采《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和《科学引文索引》未录用的其他期刊来绘制期刊地图,其结果,就比单单采用《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物绘制的地图更有价值,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学科结构.
8利用期刊研究科学合作
当代世界,科学合作的程度不断提高,其表现之一,是合著科学论文的情形越来越多.拿我国国内科技论文来说,1990年,合著论文数占所有论文数的63%, 1991年占65%, 1992年占68%.
合著者中,各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谁的贡献最大呢?带着这个问题,匈牙利一名学者对合著论文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例如,对于两人合著,第一作者的贡献约为71%;对于三人合著,第一作者的贡献为61%;对于四人合著,第一作者的贡献为54%;对于五人合著,第一作者的贡献为34% .
9 利用期刊研究论文分布规律
各种变量(包括论文数量)的分布规律是文献计量学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河南师范大学梁立明等经研究发现,各国期刊论文产出量的排序-频度分布遵从齐普夫-帕雷托分布,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期刊论文产出量的排序-频度分布也是齐普夫-帕雷托分布.德国一位科学家则研究了期刊论文的排序-频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他发现,论文量按期刊的排序-频度分布也是齐普夫-帕雷托分布,即y=c/xα成立.式中y为某刊所载某学科的论文数,x为此刊物按刊物载文量排序的序号,α和c各为一常数.对于作者所研究的“量子霍尔效应”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这两个主题的文献,期刊分布的历时性情况有所不同.对于第一个领域,无论统计至哪一年,α值不变.对于第二个领域,随着年份的增长,α值也增大.或者说,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上式曲线的斜率越来越陡.用分维语言来说,论文按期刊的积累分布在时间变换下不再具有标度不变性(scaling invariance).他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论文分布规律的认识。
时至今日,科技期刊仍是最重要的科学交流渠道之一.对科技期刊的深人研究,是不断改善刊物质量的前提,而在科技期刊研究中引入定量方法,无疑可使期刊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83
2 Paul Wouters et at. Has Price's Dream Come True: Is Scientometrics a Field of Science?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bliometrics, Informetrics and Scientometrics. 1993--09-11~1993--09-1 5. Berlin(在以下参考文献中,此会议简记为“柏林会议”)
3 武夷山.两种科技译文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比较研究.情报学刊.1991: (2):101-104
4 Cano V. Non-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s:A Case in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柏林会议
S Juelle Devillard et al. Demography and Scientific Journals: A Scientometric Approach in the Information Watch of Research.柏林会议
6 Henk F Moed et al. Bibliometric Profiles of Scientometric Journals.柏林会议
7 Pichappan P. Subfields Journals Relations: A Study Using “Yielding Influence”.柏林会议
8 Robert J W Tijssen. Comprehensive Journal Maps of Scientific Areas Based on ISI and Non-ISI Journals.柏林会议
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汁与分析(新闻发布稿).1993年12月
10 Vinkler P. Research Contribution, Authorship and Team Cooperativeness. Scientometrics, 1993: 26(1):213~230
II 梁立明等.32国科学生产能力的Zipf-Pareto分布.科学学研究,1991(1):93- 100
12 梁立明、武夷山.存在Z-P分布与M-P效应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 9(10):20-30
I3 Czerwon H J .Time Factor in Bibliomctric Distributions: a Comparative Empirical Study of Two Research Specialities.柏林会议
①本文部分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