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科幻与纪实,回忆叶永烈的文学之路

已有 1859 次阅读 2020-5-16 18:01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科幻与纪实,回忆叶永烈的文学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05-1517:26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叶永烈

曾与叶永烈有过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对叶永烈创作多有研究,特授权本报刊发他的文章《两个叶永烈》。

▌本文作者尹传红(左)与叶永烈(右)合影

“幸亏当时还没有盗版”

就像今天的孩子几乎没有谁不知道超人、奥特曼一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小灵通”——那个圆脑袋、大耳朵且聪明好奇、消息灵通的小记者。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的科幻处女作,“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它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同时也拉开了“文革”后科幻文学创作的序幕。不同凡响的是,它首版即印了150万册,很快便风行全国;随后,它又被改编成三种版本的连环画,印数也突破了150万册。如此一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之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纪录,这在今天就像是神话一般。

20年后,叶永烈曾有这样的感慨:幸亏当时中国还没有盗版,不然,这本书马上就会遭殃;而那时候也还没有时兴签名售书,不然,真得把作者累坏。

虽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只是一本7万字的薄薄小书,回过头来看亦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它的影响无疑是广泛深远的。事实上,它在当时成了不少孩子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读物,甚至还微妙地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事业的“设计思路”。

书中提到的“飘行车”、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生产蔬果的“农厂”等新奇事物,今天听来虽然已不再新鲜,但在当年的孩子们眼里,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神往;而那个能够穿梭时空、四处走访的“小记者”兼“小旅行家”——小灵通,又是多么让人羡慕!拙作《中国科幻百年》曾对《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过如是评价:“这本畅销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它促使全社会对科幻小说这个艺术品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小灵通漫游未来》同时也给叶永烈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成为他由科普创作迈向科幻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机。在叶永烈获得响当当的科幻作家称号的年代,实际上也正是中国刚刚摆脱思想桎梏,幻想精神异常活跃的年代。《小灵通漫游未来》当年之所以大受欢迎,乃是因为它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契合了当时人们对2000年的向往之心。以此而言,科幻小说的发展,“小灵通”的走红,都可谓是时势使然。

“双肩挑起历史和未来”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做过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的叶永烈,早年曾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的写作“挑过大梁”,因此跟科普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成就卓著、声名显赫。转而从事科幻创作后,他很快又成了这支队伍里风格独特、引人注目的“主力队员”。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叶永烈发表了近200万字的科幻小说,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著,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作品所开拓的题材领域,在中国科幻界都无人能敌。

客观地说,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并非篇篇佳作,有一些篇什还曾引发过争论、受到过批评。但他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开拓勇气和勤奋执著,不但非常宝贵,更是十分难得。在中国的科幻史册上,当会有叶永烈浓墨重彩的一章。

然而人们注意到,在1984年之后,除了1986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续篇《小灵通再游未来》,以及2000年新写的《小灵通三游未来》之外,叶永烈再没有科幻新作问世了。与此同时,人们通过一部部昔日风云人物的传记,渐渐地又熟悉了驰骋在纪实文学领域的叶永烈。

是的,叶永烈弃“科”从“史”,“转轨”了。

究竟是什么缘故让叶永烈从科幻阵地上撤笔,“隐入” 到历史深处呢?

“内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叶永烈文集》(科普作品卷)的总序给出了如下答案:“一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我更为深切地关注时代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二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治气氛开始宽松,使我能够涉足当代政治领域中的重大题材;三是我自小就喜欢文学,我在从事科普创作之前,曾写过诗、小说、散文等等。”

▌2008年10月25日,叶永烈在签名售书。当日,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携新作《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到广州参加“2008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图:新华社

由于叶永烈的“转轨”,不少读者误以为中国有两个同名同姓的作家“叶永烈”——一个是写《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另一个则是写《江青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的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因为在读者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

正因为如此,有人称叶永烈是个“双肩挑的人物”:一头挑纪实文学,一头挑科普作品,两种轮流在做。叶永烈自己也说:“两者是个有趣的对比。科幻小说是往前看,纪实文学往后看;一个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一个恰恰相反,是戴着脚镣跳舞,字字都有来历,需要细细考证;一个是自然科学的范围,一个是写历史的范围,区别很大。写《小灵通三游未来》的时候,我的手指很轻松地敲击键盘,像弹钢琴一样,语言调侃、幽默、活泼……”

不过,叶永烈的“转轨”,可不像他本人所表述的那般自然、轻松。这当中,他有苦衷,也有“隐痛”。

“叶永烈同志来了没有”

不必讳言,在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绝非只是由于其作品的缘故。早些时候曾听叶永烈提到,新闻传媒将他作为“科普新星”进行过分突出的报道,后来使他遭遇了许多误解和“麻烦”。

1982年3月28日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关于叶永烈的一篇专访中,有这么一段话:

“社会活动与您的创作有没有矛盾?”我们问。他说:“我现在身兼十多个社会职务。职务太多,精力不够。”他表示,今后只保留“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恳切地说:“工人要做好工,农民要种好田,作者要写出更多的作品是应该的。”

叶永烈称,他所说的“今后只保留‘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完全是针对自己当时兼职太多说的。但万万想不到这句话竟成了他看不起科普的口实,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件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这才意识到在中国科普界谈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何等敏感的话题。”

叶永烈的“转轨”甚至引起了科技界高层领导的注意。

1999年12月17日,在“科学家推介20世纪科普佳作”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院士发言时讲了这么一段话:“……比如像叶永烈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作家,写了很多很好的科普作品。但是现在看不到他的作品,听说去写传记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000年6月中旬,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笔者发表在《科技日报》上的一篇报道专门写了一节“叶永烈同志来了没有?”:

先说一个小插曲。6月14日上午,正在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上作报告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同志,在谈到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时,突然停下来向与会者问询:“叶永烈同志来了没有?二十年前我就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一直想跟他见见面……后来听说他改写传记文学了,我觉得非常遗憾。”

作为中国作协特邀代表的叶永烈因故没有到会。当天晚上,记者致电叶先生家中打探情况,这位著名作家笑着回答说:“谢谢大家还念着我这个科学文艺战线上的‘退役老兵’,一个早已‘挂靴’的科幻作家。”他表示,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他作为过来人已经“旁观”、思索了多年,也非常愿意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振兴敲敲边鼓。

也许,叶永烈当年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只是一个过渡,纪实文学的创作才是他真正的擅长。(责编:李峥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尹传红

编辑:杨昌平

流程编辑:吴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33468.html

上一篇:[转载]科幻作家吴岩追忆叶永烈:他曾是中国科幻代言人,提携帮助后辈
下一篇:综述那点事儿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2 刘炜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