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李淼:科普,要做就做到最好

已有 2779 次阅读 2019-1-4 16:58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李淼:科普,要做就做到最好

□ 张晓磊

(科普时报, 2019年1月4日)


    科普达人

    初闻李淼大名,是在一年半之前,我刚开始接手运营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时。那个时候公众号的定位比较小众,发稿量也不多,所以阅读量总是寥寥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转载的形式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论科学与佛学的关系》,作者便是李淼。文章语言风格娓娓道来而不失风趣,行文基调平和却掷地有声,从物理学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后给出答案——让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

    那篇文章的阅读数破天荒达到了4位数。以我们平均阅读量在200上下徘徊的常态,忽然面对过千的点击率,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当即上网输入关键词“李淼”“科普”,当“物理学家”“网红科学家”“科普作家”“跨界达人”“诗人”“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一连串的搜索结果出现在眼前时,我的第一反应却是:他们是同一个李淼吗?

    答案是肯定的。

    物理学家、网红科学家、科普作家、诗人,哪个是他?

    作为物理科学家,李淼有着令人羡慕的科研经历和学术成就。就像他在采访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的那样:“我的科研是很厉害的!”他是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及筹建人,是“天琴计划”的领头人。他被学界誉为国内弦论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学术论文《一个全息暗能量的量模型》得到全世界同行的认可。他所著的《暗能量》是国内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李淼是科学家,而且是知名科学家。如果还要给他的科学家头衔前面加一个定语的话,“网红”无疑是最合适的。

    中国科协评选他为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获奖理由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他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从博客‘闲谈物理’到微博再到专栏文章,唯一不变的是他用讲故事甚至是谈八卦的方式讲科学道理。他纵论热点事件,爱在网络平台上与网友互动,乐于将自己关于物理的思考传播给公众。”从拥有50万粉丝的微博科学大V到喜马拉雅电台《淼叔开脑洞》的主讲人,从知乎达人、饭团团长到做客知名媒体直播间解读“天宫”一号重返大气层,从在央视的金牌栏目《朗读者》朗诵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到为网红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提供情报”,李淼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自如行走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

    与大众印象中科学家不修边幅的形象不同,李淼对衣着穿搭颇有心得,他甚至专门为时尚专栏“衣物理”撰稿,写下了《男人,你为什么不在意如何穿衣》《烫衬衫的哲学》等。

    李淼热爱运动,游泳是他工作之余最好的放松方式,也得益于此,他一直保持着健美的身材。无论出现在电视屏幕、媒体封面还是接受一次普通的采访,你都会看到这样一个李淼,挺括考究的衬衫,匀称挺拔的身材,温暖爽朗的笑容。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的那段时间,李淼被称为中山大学的“都敏俊教授”,走在校园里经常会被女生围住要求合影。

    在科学家身份之外,李淼还是一位成功的科普作家。他坚持以写书作为他科普的主要形式。2013年,他第一次出版科普人文随笔《越弱越暗越美丽》,内容涵盖了科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弦论、暗物质、黑洞等高深的物理问题,与诗歌、音乐、神话、科幻、时光机器等通过奇思妙想构成一部和谐的交响曲。他用科学之眼透视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一场天马行空的奇幻之旅。

  

    豆瓣读书的读者对这本书评价不俗,不少读者表示“可读性强”“一口气都读完了”,还有读者感谢李淼为身为文科生的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的窗。自《越弱越暗越美丽》后,他的科普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2015年,李淼出版了《〈三体〉中的物理学》,在科普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李淼很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但是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阅读中还是随手记下了小说中的物理学硬伤和破绽,还借书中的物理学内容侃侃而谈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多维空间、黑洞等科学的奥妙。他的分析冷静却不尖刻,娓娓道来中透露着对小说的欣赏:

    超弦理论认为组成质子的夸克还是零维的,虽然在看不见的空间中是测不准的。当然,既然是科幻,那就允许想象。

    展开质子是大刘最美丽的想象……《三体》作者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物理学》序言中也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李淼才华和胸怀的敬佩: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本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在一本篇幅不长的书中展现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赞叹。

    《〈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热卖,对李淼的触动很大,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普图书在国内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写书就是他做科普最好的方式。如果说以前李淼做科普是出于兴趣,那么从这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向科普行业靠近,把科普创作当作一项专业来做。在国内图书市场中,科普图书难以占有一席之地,为数不多的科普图书还是国外引进多于国内原创。李淼的作品是个例外,2017年,他创作的“给孩子的物理学”系列作品《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给孩子讲宇宙》两种图书推出后极为畅销,在当当网和亚马逊网的科普图书畅销榜上经久不衰。就在我们的采访结束后不久,李淼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从入选的60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也许是他的故乡——江苏涟水这座千年古城在血脉深处赋予他的灵气,也许是孤独清冷的童年养成了他独立而自由的个性,李淼爱诗歌,也写诗歌,他被誉为“写诗的人当中物理学得最好的”。在李淼看来,诗歌与科学具有共性——美。他读《千家诗》,读《古文观止》,但他最爱的还是现代诗。他笑言,如果哪一天科普不再需要他,他就躲起来专心写诗,只写给自己读。他的诗歌在灵性与理性之间自由徜徉,就像他写下的诗句——“我是觅食者,在科学与幻想之间穿越千年”。

    做科普是顺势而为,要做就做最好

    与李淼交流,你很容易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坦率。在采访中,我问起他投身科普事业是出于何种情怀,我以为他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发情感,没想到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谈不上情怀,做科普是爱好,是事业,也是顺势而为。”既然做便要做到最好,做科研是,做科普亦然,这是他的性格。

    采访中,我兴奋地提到微信公众号转载他的文章后点击率很高。他笑,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他告诉我,名气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众的人数。他说,有人通过研究畅销书的案例总结出规律,一本书是不是畅销,50%与作者的名气相关。他丝毫不介意“网红科学家”的头衔,反而坚定地认为,“网红”是件好事。他的这一人生态度被他写进了《我的人生规划,兼致小闺女》,文中重新定义了“贵族气质”:

    一个贵族,他应该自觉地保持与人群的不同,保持与体制的不同,而这种保持不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需要。他要活得更加自觉些,更加明白些,不能因为饿了才去找饭吃,不能因为穷了才想到挣钱,不能因为心灵饥荒了才想到找精神依靠。

    在采访中,他也谈起女儿的前途,他建议在美国攻读生物细胞学博士的女儿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因为就女儿的专业前景而言,进入企业远比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的成就更高。

    十几年前,因为兴趣,李淼在《新发现》与《环球科学》等刊物上开辟专栏撰写文章,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工作。但是把科普当作事业,还是在《〈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并热卖之后,那一年,他53岁。李淼坦言,纵观他所从事的理论物理专业,50岁以后,大部分研究者研究能力下降,能做出卓越成绩的人少之又少。但与此同时,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特别是把科学讲得接地气的能力却在不断进步。

    李淼笑言,投身科普事业也是顺势而为,在最适合的年龄做最适合的事。李淼不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做科普,因为这不仅影响科研工作,而且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不够,他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至少要在40岁之后。

    科普,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作为科学家,李淼非常赞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的两翼论,他把科普比作科研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科技创新才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他说,科学知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该像我们读古文和莎士比亚一样。在科普作家中,他欣赏伽莫夫和叶永烈,在科普作品中,他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在文学作家中,他最喜欢王小波和王朔,喜欢他们的黑色幽默。

    在李淼看来,好的科普作品有三个要素:严谨、深入浅出和趣味性。几年前他曾经在中国科协做过一场讲座,探讨科普作品如何吸引读者,当时他把严谨排在了第一位,第二位是深入浅出。随着近几年科普创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中出现硬伤的现象已经很少,于是李淼重新排了个顺序,有趣放在第一,第二是深入浅出,第三是严谨。他笑道,最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应该具备科学家和段子手两种能力。他说,我们给受众的,应该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最核心的知识点。讲故事、聊八卦,然后悄悄在故事里融入知识点才是最好的科普方式。

    李淼的科普作品《给孩子讲相对论》已出版,他目前正在进行天文学历史方面的科普创作,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科学绘本,他负责提供文字。采访的最后,我问他做科普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他笑道:“科普做好了,市场自然会给我奖励。不过,如果再有‘十大科学传播人’这样的荣誉,我还是很想得到的。”

    尽管他掌握像量子力学这样高深的物理知识,他却不讲玄奥的大道理;尽管他笔下的诗歌唯美得令人心醉,他也不喜欢煽情,他只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李淼在诗歌《石头还会开花》中这样写道:“走过多少春天,消磨了多少年华,春天近了,石头还会开花。”也许只有透过他的诗歌,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广阔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内心情怀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55321.html

上一篇:敲钢筋----日记摘抄790(小学6年级日记)
下一篇:莱特兄弟中谁的贡献更大?
收藏 IP: 219.142.245.*| 热度|

1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