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彗星划过的痕迹――读“2061计划”丛书有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图书商报》
1985年,哈雷彗星飞临地球,2061年,它将重新造访地球。这个间隔是76年,刚好同当代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5年设立的科学教育计划被命名为“2061计划”,确实意味深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名称的象征性含义:对于全社会来说,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是极其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接受科学教育也应是一个终身不辍的过程,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趟。中国科协组织翻译、最近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的“2061计划”丛书一套三册,为我们了解“2061计划”的背景、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原著出版于1989年。本书标题揭示了这样一种理念: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一定要面向大众。书中说,“如果广大公众不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没有科学素养的民众,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中译本XX页)。“世界的变化已使得科学素养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为少数人所特有”(XXI页)。部分由于美国科学促进会通过此书和其他方式所进行的持久的宣传,现在美国很多机构和个人都接受了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要面向大众这样的观念。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科技中心协会(ASTC,其成员为科普场馆)的许多会员在创收问题上采取了适当的立场。据1998年的统计,美国科普场馆近年的收入中,平均约30%来自政府,24%来自社会捐赠,其余46%来自创收。但对于大中型科普场馆,创收所占比例已达60%,个别科普场馆的创收所占比例甚至高达70-80%。对于后者,再努一把力,实现经费完全自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业内专家认为,若要经费完全自理,势必要提高科普场馆的门票价格,这就会影响低收入家庭参观科普场馆的机会,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对于他们,经费自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科普面一定要广,这一点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有所谓尖子生才有参与课外科普活动的机会,而所谓的“差生”则被剥夺了许多权利。
《科学素养的基准》原著出版于1993年,它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姊妹篇。前一本书提出通过科学教育要达到哪些目标,后一本书则描绘了达到那些目标所应遵循的途径。例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第一章是“科学的性质”,探讨了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科学事业的本质(3页)。《科学素养的基准》则指出,“在教学中,有必要用翔实的传记、参考书和影片来研究历史上的实例。同样,科学与历史的教科书也应该加以修订,要加入科学史的内容。应该从讲授古埃及、古希腊、中国以及阿拉伯的文化、科学、数学和技术开始,逐渐地将这些教学内容延续到现代,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科学所做贡献的记载”(4页)。这里至少有两处值得注意。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偏重于普及科学知识,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普及则比较薄弱。美国的科学教育同行却把“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和科学事业的本质”放在第一章进行讨论,这决不是随意的。书中说,到小学二年级结束时,学生们应该知道,“当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作出不同的描述时,通常较好的做法是再进行新的观察,而不要争论谁是谁非”(9页)。试想,假设我们也向孩子们进行这样的教育并获得了成效,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啊!
与其吵架,不如观察,对于自然现象是如此,对于社会现象也是如此。第二,此书有意识地与欧洲中心主义的科学史观划清了界限,值得赞赏。
《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于1998年问世。它与前两本书的性质不同。那两本书主要探讨科学素养涉及的内容,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手段。本书则讨论了,为了实现“2061计划”的预定目标,整个教育系统应作什么样的改革与调整。作者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如:公平性问题(哪些政策和做法妨碍所有学生达到科学素养基准?),课程联系问题(在科学、数学、技术、艺术和人文学科之间是否应有更多的联系?如何促进这类联系?),评估问题(目前的评估方法是有助于还是有碍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等等。关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书中有很精彩的论述,也提供了实例。比如,在托马斯.杰弗逊科技中学里,人文学科和美术课程也备受强调,因为校方力图使理工科基础坚实的同学在设计、写作和表演表现方面的技能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如,有一节为时3小时的课,叫“生物学、英语和技术导论”。它的时间安排是打破常规的,内容是跨学科的,教法是独特的(140页)。科学是个探索过程,因此,在提高科学素养之路上,也应鼓励探索,容忍“异端”的教法与必不可免的失败。
美国现在执世界科技之牛耳,并决心捍卫这一领先地位,其手段之一就是从孩子抓起,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振兴科技,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也必须双管齐下。“2061计划”丛书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笔者竭诚地向大家推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